眾所周知,在我國的傳統民居里有五大流派,其中云南地區的傳統民居被俗稱為“一顆印”。這類民居主要是當地漢族、彝族普遍采用的一種住屋形式。很多人對于云南建筑有一個比較普遍的印象:四四方方的長方體。
云南傳統民居“一顆印”描述很形象,由正房、耳房和倒座圍合成正方體的外觀,四四方方的像一枚印章,“一顆印”的名稱就是這么來的。據了解,這是因為當地人覺得,云南四季如春,無嚴寒,多風,所以為節省用地,改善房間的氣候,促成陰涼,采用了小天井,住宅整個外觀方方整整,又叫窨子屋。
那么,這個云南傳統民居“一顆穎里面到底有啥?
1、三間正房
全宅中最高、空間最大、朝向最好的,就是正房。一般正房有3個房間,有寬敞的前廊,穩坐“一顆印”建筑的正中間。
2、兩耳耳房
在正房兩邊,且垂直于正房的就是耳房,比正房矮小。有的左右各兩間耳房,稱為“四耳”。
3、倒八尺-倒座
門廊又叫倒座,進深為八尺,所以叫“倒八尺”(8尺≈2.7米)。
4、天井
正房、耳房和倒座圍成的長方形露天空間,就是天井。之所以稱為“井”,就是因為這個空間很小,大概3m*4m。雖然小,但絲毫不耽誤它為全家的生活發光發熱,通風、采光、換氣、排水、家庭活動,都交給它。
云南傳統民居“一顆牙”是有哪些特征?
“一顆牙”民居主房屋頂稍高,雙坡硬山式。廂房屋頂為不對稱的硬山式,分長短坡,長坡向內院,在外墻外作一個小轉折成短坡向墻外。院內各層屋面均不互相交接,正房屋面高,廂房上層屋面正好插入正房的上下兩層屋面間隙中,廂房下層屋面在正房下層屋面之下,無斜溝,減少了梅雨的麻煩。
外墻封閉,僅在二樓開有一兩個小窗,前圍墻較高,常達廂房上層檐口。農村的一顆穎民居,為了適應居民的生活習慣和方便農民在堂屋和游春上干雜活;堂屋一般不安裝格子門。而城里的“一顆牙”民居建筑,堂屋一般都安裝有格子門。
每幢窨子屋都是坐北朝南,門內有門,大門照壁上方尚留有色彩斑斕的繪畫,或大禽猛獸,或松菊梅蘭,中門來貴人才開。跨過高高門檻,里面是天井,幾百年的風雨侵蝕,使青石板上長滿了青苔。廊階鋪的也是青石板,大的有4米長,1米多寬。院子都為兩層穿斗式木結構小樓。堂屋門前很多掛有木匾,有的勉強看出是“藝苑先聲”,有的已辨不出顏色。
地面一律是用石灰、桐油、瓷粉混合筑就的“三合泥”,這樣的地面平整光亮而不滑,涼爽而不潮濕。再看廳堂、居室的門雕、格扇、欄桿都十分精巧,圖案家家不同樣,但都有福祿壽禧、封侯拜相的吉祥寓意。就是一個五層的臺階,高椅人也要建得一級比一級寬,一步比一步高,意謂步步高升。
在中國人的思想深處,有一種對陰陽相融和諧的追求,保護兩股力量的對稱均勢。這種中庸和諧的哲學思想存在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一點也真切的體現在高椅的建筑格局中,高椅中的兩方池塘最為傳神準確的表達出這一特點。
云南傳統民居“一顆印”有哪些優點?
1.在建筑用地不足的時候作為一種節省用地的集約型住宅;
2.正房、耳房排出腰檐,可擋太陽高度角大時的強烈陽光照射;
3.正房較高的雙坡屋頂短坡向外,有效防火防盜。
房屋是人類生存的必要物質條件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居住建筑除了滿足人們遮風避雨的需要之外,也逐漸被賦予了文化內涵。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生存需要與審美意識,也有著不同的擇居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