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故城,位于吐魯番市東面40多公里的三堡鄉,是西漢至元明時期(公元前1世紀—公元14世紀)吐魯番盆地中心城鎮。曾是高昌回鶻王國的都城。它是公元前一世紀,由西漢王朝在車師前國境內的屯田部隊所建。
現存高昌古城遺址是高昌回鶻時期在唐代高昌城基礎上改建增筑的,總面積為200萬平方米。城垣大部分殘存,夯土筑造。全城平面呈不規則的正方形,布局可分為外城、內城和宮城三部分。
外城墻基厚12米、高11.5米,周長約5.4公里,外圍有保存完好的凸出馬面。南面似有三個城門,其余三面各有兩個城門。西面北側的城門保存最好,有曲折的甕城。
內城位于外城中部,平面略呈長方形,其建筑年代早于外城,西、南兩面保存較好。
宮城在外城內的最北部,其北墻即外城的北墻,南墻為內城的北墻。
高昌城廢棄以后,大部分地面建筑蕩然無存,現保存較好的遺跡有以下幾處:
外城西南角的一所寺院遺跡,占地近10000平方米,由山門、庭院、講經堂、藏經樓、大殿、僧房等組成。從建筑特征和殘存壁畫分析,其建筑年代屬麴氏高昌中期。寺院附近還殘存一些坊、市遺址,可能是小手工業者的作坊和商業市場。
外城的東南角也有一所寺院遺跡,保存有一座多邊形的塔和一個支提窟,是城內唯一保存有壁畫的地方。從壁畫的風格和干塔干的造型分析,為高昌回鶻時期的建筑。
內城北部正中有一平面略呈方形的小堡壘,當地叫“可汗堡”。堡內北面的高臺上有一高達15米的夯筑方形塔狀建筑物,往西有一座地上、地下雙層建筑物,現僅存地下部分,南、西、北三面有寬大的階梯式門道。
20世紀初,德國考察隊曾在堡內東南角盜掘出一方北涼承平三年(445年)“沮渠安周造寺功德碑”,按該碑年代推斷,此堡可能是北涼時期的建筑,為早期的宮城。在外城北部留存下來許多夯土筑成的殿基,一般高3.5~4米左右,夯層厚度約0.35~0.48米,是一座宮殿建筑遺址。
高昌故城是高昌歷史上的政治、文化中心,是與中央政權關系特殊的西域重鎮,并長期作為中央政府的轄區,在政治、經濟、文化上與內地保持密切關系,同時也是中國古代與西方交流的樞紐,為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民族來往、宗教傳播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物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