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晉江市西南角的安海鎮西畔有一座梁式石橋,該橋號稱“天下無橋長此橋”,名曰安平橋。據了解安平橋大致建成于宋代,它是古代最長的一座石橋。安平橋全長2255米,寬3至3.8米,因其總長接近5華里,所以又俗稱“五里橋”。
說起這座安平橋還有一個傳說。在縣邑的東南角有兩個很大的湖,一個叫“龍湖”,一個叫“虺湖”。“龍湖”、“虺湖”和“安平橋”中間,有兩座顏色不相同的山頭,分別是“紅麒麟山”和“黑麒麟山”。
傳說,在很早以前,東海和南海的兩條孽龍常常興妖作怪,使安海的九溪十八澗常發大水,推倒房屋,淹沒土地,卷走人畜,海湖也常常泛濫成災。百姓怨聲載道,被一個仙人知道了。有一天,他看到這兩條孽龍正在一片大沙灘上追逐嬉鬧,最后累了,躺在沙灘上呼嚕嚕地大睡起來。仙人便趁這機會,做起了“仙法”,鎮住兩條孽龍。他取來一把大鏟和兩只大畚箕,一鏟一畚箕,裝起兩條孽龍挑去填安海,為民除害。大沙灘上留下了兩個很大很大的窟窿,后來積水成湖,一個叫“龍湖”,另一個叫“虺湖”。因“龍湖”是黑龍睡的地方,所以這個湖的土地都是黑色的;“虺龍”是赤龍睡的地方,所以這個湖的土都是赤色的。
再說大仙挑著這兩條孽龍向西方走去,到了一處叫大山后的地方,由于跨越溪澗時步子跨得過大,擔子一沉,竟將扁擔壓斷了,兩只畚箕“砰”的一聲落地,驚醒了兩條孽龍,孽龍化作兩畚箕土,脫身魂飛上天去了。這兩畚箕土,就成了兩座大山:左邊那赤色的,就是“紅麒麟山”;右邊那黑色的,就是“黑麒麟山”。
大仙收拾孽龍不成,留下后患,便到靈源山去修煉,想煉得真功夫,再治孽龍。
這一年,兩條孽龍又作惡,大雨下不停,使九溪十八澗大水滾過石壁峽,沖入安海港,百姓叫苦連天。大仙這時已煉得真功夫,嘔心瀝血,運功行氣,吹出一條鎮妖七彩鎖鏈,嚇得兩條孽龍魂飛魄散,潛入水底,竄入大海去了,大水便退了去。安海鎮上的人畜土地,也從此安然無事。百姓因此常常念大仙的功德。
人們仿大仙吹出的鎮妖七彩鎖鏈,造了一條天長地久的鎮妖玉帶—————它就是聞名中外的“五里橋”。
目前,安平橋已建成一個公園,花木扶疏,高樓林立。安平橋一段橋面延伸到公園的陸地上,乍一看,像一段石板路。路邊立有一塊石碑,上刻晉江市地震局撰寫的《安平橋抗震史話》,文章說,安平橋在明朝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經歷過八級大地震,居民房屋大部倒塌,安平橋卻基本完好,靠的是橋墩下堅固的“筏式基礎”。
順著埋在土中的橋板走到河邊,橋頭是一座二層小閣樓,樓上鑲著一塊“望高樓”石刻,底層門楣鑲的是“金湯永固”石刻。落款:“同治甲子仲冬”“黃章烈”。閣樓背面一塊石刻是“環海境清”。游客大多以為這座閣樓是安平橋起點,其實不然,數百年間滄海桑田,安平橋東段已有一二百米埋在淤積起來的陸地上了。
橋頭兩側各有一座用條石壘筑而成的石塔,這是古橋鎮風浪的“鎮風塔”。前行不遠,橋中有一座四方亭,飛檐翹角,十分優美。是為“雨亭”。這樣的雨亭共有兩座,那是考慮夏天下暴雨,行人可以進亭避雨,古代人性化處事可見一斑。石橋兩邊建有石欄,確保行人安全,橋面全部用五六米長的花崗巖條石鋪成。我們一邊走,一邊欣賞,發現古人做事非常用心,從山上開鑿下來的條石有并不都筆直,造橋工匠將兩塊不同曲向的條石拼在一起,使橋面縫隙很小,又很平整。
在石橋上步行約一公里,到了一片平地,上面建有一座寺廟,屋面正在維修。門頭掛著“水心亭”、“水心古地”兩塊匾額,柱上掛有對聯“天下無橋長此橋;世間有佛宗斯佛”、“水面偏呈長自在;心頭常現大慈悲”。都與安平橋、水心亭有關。寺廟周圍立有一對古石像和十幾塊古碑。仔細看,都是歷代修葺安平橋的碑記。其中最早的是明代天順三年(1459年)刻的《重修安平橋記》,距今已有500多年。從此以后,每次大修都留下碑記,就各碑文所敘,修橋經費均靠募捐得來,充分顯示民間對安平橋的重視。乾隆年間一塊《重修安平橋記》碑文寫道:“一方之人乃能樂義急公,集腋成裘,此足以見是鎮風俗之厚”。熱情贊揚當地民眾樂善好施,急公好義的品行。一塊《萬古流芳》碑為清嘉慶十三年所立,是刻有募捐人姓名最多的一方石碑。碑文開頭寫道:“重修安平橋捐題姓名列于左,晉江縣事今升臺灣知府徐捐銀五百大元……”這位捐銀者是剛升任臺灣知府的徐汝瀾,雖然離開了晉江,仍然不忘帶頭捐款修橋。另一塊清嘉慶二十一年刻立的《重修安平橋記》,碑文為徐汝瀾所撰,當年,他已經調任泉州知府,在他的帶領下再次修橋。縱觀碑上捐款者姓名,有官員,有紳士,有普通百姓,有商賈,甚至還有和尚,可謂全民動員,全力以赴。偶然間在一根石柱上看到兩行字“公定界止,糴貨諸人越界者罰戲一臺”,反映清代閩南地方戲曲繁盛的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