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是建于明清時期的官宦宅居古建筑群。清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三級、《康熙字典》總閱官、康熙皇帝35年經筵講師陳廷敬的故居,原名“中道莊”,后因康熙皇帝兩次下榻于此,故名“皇城”。
陳廷敬曾給康熙皇帝做了35年的經筵講官,還以總閱官、總裁官的身份,領導編纂了《康熙字典》《佩文韻府》和《明史》《三朝圣訓》《大清一統志》等大型語言書和史志巨著,被人稱為清代語言學家和編輯家。
陳廷敬一生著書等身,留有《午亭文集》50卷和《尊聞堂集》《午亭筆話》等著作。其文其詩,品位極高,人稱“燕許手筆”,“海內無異詞”,是當時居于權威地位的頗有成就的文學家和詩人。
陳氏家族,從明孝宗到清乾隆間人才輩出,冠蓋如林。有38人先后在朝廷的擔任職務。還培養出41位貢生,19位舉人,并有9人中進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之美譽。在康熙年間,出現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父子同編一典《康熙字典》的盛況。
皇城相府總面積3.6萬平方米,其由內城、外城、紫蕓阡等部分組成。內城為陳廷敬伯父陳昌言在明崇禎六年(1633年),為避戰亂而建。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關于皇城相府的建造,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自打陳廷敬在北京做了大官,他的老娘就想去北京看看,可是那時候,幾千里路,山高路遠,談何容易呀。所以陳廷敬為這事非常發愁。他一來怕路上老娘萬一有個閃失,自己不好在眾兄弟面前交代,二怕老娘天生一雙大腳,怕看慣了‘三寸金蓮’的京城人笑話,可不讓老娘去吧,實在有些虧心,思來想去,就對老娘說在自己村子里給老娘修一座“小北京”,讓老娘天天住在里邊。老娘明知兒子的心理,卻也理解兒子的苦心,就點頭同意了。
哪知“小北京”修好以后,被人打了小報告,說陳廷敬私修皇城有野心。陳廷敬知道后,趕忙讓家人把剛修好的城堡全刷上土黃色?!包S”與“皇”同音,弄得康熙皇上也分不清真假。不過,還真讓陳廷敬因禍得福,這事引得康熙兩次北巡,都住進了這個山圪坳的“黃城”,所以,“黃城”也就真成了“皇城”了。傳說畢竟是傳說,故事里的事有假也有真。
皇城的外城是在康熙38年(1699年)到康熙42年(1703年)后建成的。它比內城整整遲了70年。而這時,陳廷敬的老娘也早于康熙17年(1678年)就已入土為安了,所以說陳廷敬為老娘修皇城的故事就一定是后人編撰的。不過,這個故事突出地告訴大家陳廷敬是一個大孝子。
在內城的城門洞上方,有一塊“斗筑可居”的匾額,是陳廷敬的伯父陳昌言所寫。因此,內城的歷史就要推算到明朝“宣德”到“崇禎”年間。當時明朝已是烽火四起,朝不保夕,而富甲一方的陳氏家族經常受到農民義軍的襲擾,為了保護家財,同義軍對抗,陳昌言開始籌劃修建城堡。
歷經數年,動用了大量的資財、民工、糧食才建成了內城?!岸分印钡囊馑伎赡苁顷惒宰晕抑t遜的一種說法,他把這么一大片官居、民宅混居一起,既能打仗御敵,又可藏人聚財的地方。
康熙皇帝為了表彰陳氏一門忠于朝廷,為國為民都很有建樹的品德功勞,在陳廷敬升任后,也同時為他的父親陳昌期、祖父陳經濟,曾祖父陳三樂封贈了不同品級的官員,并下旨要他回家樹功德牌樓,為世人做一個楷模。在內城外的過道上修建了一座功德牌樓,把自他以后兄弟子侄十人的具體功名和官職全部銘刻在上面。
到了康熙42年,陳廷敬官拜文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于是大興土木修葺中道莊外城墻,又在門樓前上方增掛了“大學士第”匾額一塊,“大學士第”的大門里,迎面是一座雕工精美的大影壁,正中間的浮雕是“麒麟吐玉”。
由大門進庭院的正門稱為“儀門”實際上就是二門,過了二門,是迎客大廳,大廳正面雕漆屏架上高懸著康熙皇帝御筆親書的“點翰堂”三個鎏金大字和“龍飛鳳舞”、“博文約禮”兩個御制匾額,更顯得這里富麗堂皇。整個廳院按前堂后寢,東書房西花園的格局修建而成,顯得井然有序,莊嚴和諧。怪不得許多人看后,稱這里為皇城小故宮。
據傳,康熙皇帝由陳廷敬陪同視察洛陽后,執意來到陳廷敬的府第,看到這里山清水秀,民風淳厚,一時興起,便寫詩一首賜于陳廷敬,第一次把陳廷敬府第稱為相府。后來也就傳之四海而皆知了。
兩城的建筑風格截然不同,內城的房屋坐東朝西,外城的房屋坐北朝南。內城依山就勢,有高大的河山樓,密密層層的藏兵洞,還有地道通往城外,是一座很好的防御工事。外城地勢平坦,房屋齊整,有廳堂書房、亭閣花園,住房有尊卑之分,整體就是一處官宦巨宅。內城表現的是堅不可攻,牢不可破的防御主題;外城體現的是清雅高貴的盛世風貌。兩城互為映襯,互補長短,如果走進去看看,就像在看一幅漫漫古典畫卷。
御書樓金碧輝煌,中道莊巍峨壯觀,斗筑居府院連綿,河山樓雄偉險峻,藏兵洞層疊奇妙,是一處罕見的明清兩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被專家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2018中國黃河旅游大會上,皇城相府被評為“中國黃河50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