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五種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住宅建筑被統稱為中國五大傳統民居,它們分別是北京的“四合院”、陜西的“窯洞”,客家“圍龍屋”和云南的“一顆印”還有我們今天的主角廣西“桿欄式”傳統民居。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廣西“桿欄式”傳統民居。“桿欄式”建筑是一種富有地域特色的典型少數民族巢居式建筑,其主要分布地區多為廣西中西部、云南東南部、貴州西南部等。
“干欄”是壯語的音譯,意指建于托架之上的一種純木質結構建筑,這種建筑不用一顆鐵釘,全靠木楔子加固,“桿欄式”傳統民居是壯族標志性古民居。南方潮濕多雨,山間多毒蟲猛獸,干欄的底層作為禽畜舍欄,中層才住人,頂層則屯放糧食,可以最大程度地克服南方森林地面的瘴氣及野獸侵害。還可以防震等,是壯族先民生存智慧的體現。
你知道為什么會形成如何特色的“桿欄式”傳統民居呢?
當原始人類擺脫原始狩獵與采集,進入有序的農業生產后,勞動需要定居。加上氏族人口的繁衍等,有血緣關系的人們就會聚居在一起,形成一個特定群體的普遍生活模式。而干欄式建筑正是在這個階段形成和發展的與南方自然相結合的建筑文化。
南方地區氣候炎熱,雨水充足,濕度很大,林木資源豐富,并且盛產鳳尾竹。而干欄式建筑,正是底部架空,用數十根木柱支撐樓上的重量,四周不設墻,主要用來養家禽、家畜,堆放柴禾、谷物等。如果設墻,墻也是由多空隙的竹篾圍起,利于洪水的通過。二樓由木柱支撐在空中,主要居住,這樣的設計,即可以防潮,也可以防野獸。可謂一舉奪得!
浙江余姚的河姆渡古建筑文化,正是新石器時期南方的主要建筑文化,其特色正是以干欄式建筑為主,古時流行于南方百越民族的居住區,這種建筑適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較潮濕地方的人。其中河姆渡的干欄式木構架是華夏建筑文化的緣起。但原始形式的干欄式建筑經過數千年的演化,如今其原型已經坦然無存。現在“干欄式”建筑主要流行于壯族居住的比較偏遠的地區,包括廣西中西部、云南東南部、貴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
說完了廣西“桿欄式”傳統民居的歷史成因,我們再來了解一下它的結構。
說起這個廣西傳統民居“桿欄式”,其結構和普通樓房區別巨大。“桿欄式”的地基多是石頭,樓房依石頭地基而建,梁柱用石頭支撐,以防雨水沖毀土墻,積水侵蝕梁柱。因為壯族生活地處亞熱帶,全年都有降雨。為了防止雨水灌入室內,壯族人采用了這種高門檻、高住宅的建筑樣式。房頂一般用瓦片鋪設,貧苦人家多用茅草編織鋪蓋。傳統壯族房屋的樣式,分上中下三層,上層堆放谷物等,中層住人養家禽,置農具,設舂碓、磨坊等,下層多養牛馬等牲畜。傳統壯族樓房全為木質結構,大部分房屋有設有三間,少數富裕家庭設五間不等。樓梯設于房前緊靠大門,中層前邊為走廊,較寬敞,圍以欄桿或半節板壁,可以在這里乘涼和紡織。進大門是堂屋,一般右側一頭設火塘,后屋和側屋為臥室。糧倉多設于上層,于可移動樓梯上下。房前搭建一曬谷架,多用于曬各類谷物,待干后堆入糧倉、收藏。中層分前中后三隔,后邊為臥室,中間為過廳,正中設香火堂,前邊為年輕子女的臥室和紡織間。
那么,哪些建筑是典型的廣西“桿欄式”傳統民居呢?
干欄建筑的取材和形式直接來源于自然環境,與周圍的環境十分協調,是十分優美的人文景觀。比較典型的干欄式建筑,是傣族的竹樓和侗族的木樓。
傣族竹樓,流行于云南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是傣族傳統民居。竹樓分兩層,一般由數十根柱子支撐,離地兩三米鋪木板或竹篾,屋頂上是茅草編織的草排。樓上作屋,有外屋火塘、竹席供飲食、休息之用,里屋作臥室,還有陽臺供乘涼休息。樓下作貯藏室和關養牲畜的地方。竹樓與孔雀舞、潑水節、熱帶原始森林一起構成享譽海內外的旅游資源。
湖南、貴州、廣西等地的侗族傳統民居是干欄式木樓,三省交界處的侗族有一百多萬人,這一地區山水相連,村民們就地取材,依山傍水修建侗寨,用杉木和青瓦構筑干欄。干欄一般分兩層,也有三層的。上層為堂屋和臥室,堂屋內設神龕、火塘,用于會客、休息、吃飯,堂屋的兩側和后面是臥室。有的木樓樓上四周還有欄桿圍起的走廊。木樓的下層放置農具、木柴、關養牲畜。
干欄建筑的突出特點是鉚隼結構,這是世界著名的一種民族傳統建筑文化。現今干欄民居隨著現代化建設的加快,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在迅速消失。在國內,連片的干欄建筑已經寥寥無幾,因而句町故地—廣南的干欄建筑顯得彌足珍貴。資料顯示,在廣西西林縣境內,以那巖屯的干欄建筑群保存最為完好,被譽為“壯族干欄文化第一村”,2012年入選了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