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閣位于湖南省長沙市中心地區東南角上,城南路與天心路交會之處的古城墻上,是長沙古城的一座城樓。
天心閣原名“天星閣”,其名源于明代盛傳的“星野”之說,按星宿分野,“天星閣”正對應天上“長沙星”而得名,因此這里曾是古人觀測星象、祭祀天神之所,加之古閣位于古城長沙地勢最高的龍伏山顛,被古人視為呈吉祥之兆的風水寶地,人們多愿在此祈福消災、強世興家。
天心閣下的古城墻始建于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為長沙王吳芮所筑,距今有2200多年的歷史。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長沙守御指揮使邱廣修復加固,其長為8.5公里,呈南北長、東西窄條狀,共設九座城門,大大增強了長沙城池的防御能力。
乾隆十一年(1746)由撫軍楊錫被主持興建。閣名引《尚書》“咸有一德,克享天心”之意得名。天心閣有樓閣三層,建筑面積846平方米,碧瓦飛檐,朱梁畫棟,當時為全城最高處。天心閣由于地勢高,為攻守險要,這里便成了兵家必據之地。
辛亥革命后,拆除長沙城墻,僅留下天心閣一段古城墻,其長251米,高13.4米,存南、北兩月城,是我國古代城防工事現存實例中極為罕見的,對研究古代軍事城市防御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是古城長沙為數不多的文化載體和歷史遺址。1938年長沙大火中,天心閣化為一片灰燼。建國后,長沙市人民政府在此重建公園。
1983年重建天心閣,仿木結構,栗瓦飛檐,朱梁畫棟,主副三閣,間以長廊。整個閣體呈弧狀分布,具有明清兩朝城樓風格,高閣用游廊連接,形似山巒起伏,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它的結構用挑梁,不用斗拱,三層閣用四十六根紅漆圓柱支撐,廊柱結合,栗瓦粉墻,灰白色石基敦厚穩實,六十二頭石獅各具姿態,三十二只龍首托起翼角,翹首藍天,三十二只風馬銅鈴迎風鳴響,巨型吻龍各領風騷。石壁圖案,更是古人所崇拜的圖騰、狩獵和戰車戰馬,看上去,仿佛仍然是旌旗獵獵,戰馬蕭蕭。
整個建筑色調凝重而雄渾,風格去華飾而存古樸,是一幅歷史的畫,是一首古雅的詩。古閣雄踞,氣象蔚然,游者登臨,瞰湘流北去,招岳色南來,放眼祖國江山,緬懷革命先烈,振興中華之志,無不油然而生。
天心閣的基址占著城區最高地勢,加之坐落在30多米高的城垣之上,又有“高閣插云”、“麓屏聳翠”、“疏樹含煙”、“池塘夕照”四景相隨,近有妙高峰為伴,遠望岳麓山為屏,因而顯得更加挺峭、峻美。登上天心閣,極目四望,全城景物,盡收眼底。樓閣碧瓦飛甍,朱梁畫棟,又大有古香古色,無論是游覽觀光者還是常居市民,總是留連忘返,恣意盤桓。
清乾隆年間,隨著城南書院遷址天心閣城墻下,天心古閣曾作為與城南書院相對應的文化祭祀場所,閣中供奉有文昌帝君和奎星兩尊神像,以保長沙文運昌盛,舊時前來拜祭的人絡繹不絕,文人墨客也常登閣遠眺、吟詩作賦。
清代大學者黃兆梅一首“四面云山皆入眼,萬家煙火總關心”已成為千古絕唱,而明代李東陽的“水陸洲洲系舟,舟動洲不動;天心閣閣棲鴿,鴿飛閣不飛”絕妙佳聯至2018年仍被廣為傳頌。
天心閣是古城長沙的標志性建筑,在市民心中占有獨特一席,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如今依舊傲然屹立,見證著長沙的發展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