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中文字幕mv在线,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乡下乳妇奶水在线播放,四房播播五月天

 
 

山西古建寫生——漳水遺珍

我要發布     發布日期:2019-09-01 18:30:55  來源:美術遺產
核心提示:濁漳河位于山西省東南部,由發源于長子縣發鳩山的南源、沁縣漳源村的西源和榆社縣柳樹溝的北源匯集而成,南源和西源先在襄垣縣甘村交匯,又在合河口接納了北源之水,始稱“濁漳河”,因其所流經地域多為黃土高原,沖刷下來的泥沙多,水色渾濁而得名。

  濁漳河位于山西省東南部,由發源于長子縣發鳩山的南源、沁縣漳源村的西源和榆社縣柳樹溝的北源匯集而成,南源和西源先在襄垣縣甘村交匯,又在合河口接納了北源之水,始稱“濁漳河”,因其所流經地域多為黃土高原,沖刷下來的泥沙多,水色渾濁而得名。濁漳之水流經黎城、潞城和平順,向東進入河北省界,與北面的清漳河匯合為漳河。在流過潞城、平順境內的20余公里河谷沿線分布著大量的古村落和古廟宇,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八處,在全國范圍內都已經是鳳毛麟角般珍稀的唐、五代、宋等時期的古建筑在這條河谷兩岸竟然多有遺存,堪稱是一條蘊含著千年遺珍的黃金水道。


  原起寺


山西古建寫生——漳水遺珍


  位于濁漳河西岸的潞城市黃牛蹄鄉辛安村是進入河谷的第一站,從西北而來的濁漳河在村邊畫了條弧線,轉頭往東進入平順縣地界。在村東北緊鄰河畔有鳳凰山,如中流砥柱般臨淵而立,山頂平臺建有原起寺。在綠樹掩映之間露出青瓦飛檐,有纖細秀美的寶塔點綴其間,極目遠眺,波光粼粼的濁漳河浩蕩東去,青山碧水交相輝映,又有遠近村舍若隱若現,展開了一幅美輪美奐的山水長卷,而原起寺簡直就是絕佳的觀景臺。


  原起寺始建于唐天寶六年(747年),因山頂面積較小,所以寺廟規模并不大,經過歷代修繕,現存有面闊三間單檐歇山頂的宋構大雄寶殿一座,殿前為十字歇山頂四柱香亭,東有三間懸山頂配殿,大雄寶殿西側還建有磚塔一座。


  塔名“大圣寶塔”,俗稱“青龍塔”,為宋元祐二年(1087年)所造,通高17米,八角七級密檐式磚塔,一層最為高大,正南面開一拱門,并在其余墻面上飾以磚雕門窗,每層塔檐下都密布精巧的磚雕仿木枓栱,其結構復雜,樣式繁多,仔細觀察又井然有序,排布得當。塔檐由第四層向上逐漸收分,最頂端立寶瓶式塔剎,并由各檐角上身扛鎖鏈的鐵鑄力士拖拽加固,可惜宋代鐵人多年前被盜,現在的力士為后期維修時所增補。


  天臺庵


山西古建寫生——漳水遺珍


  過河向北十余里后,來到了平順縣北耽車鄉的王曲村,這座小村中深藏著一座極其寶貴的唐代建筑——天臺庵。


  唐以前的木構建筑現已不存,唐代木構僅存四座,均在山西省境內: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和南禪寺,以及芮城廣仁王廟,是早期木構建筑極其珍貴的實例,在中國古代建筑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來到天臺庵,心中有種朝圣的感覺。


  天臺庵是佛教創立最早的宗派“天臺宗”的庵堂,位于王曲村西部高地,坐北朝南,面河而建,視野開闊,景色怡人。院內為一座面闊、進深各三間的單檐歇山頂小殿,修建在約1米高的石臺基上,建筑本身體量并不大,但殿頂卻十分巨大,飛檐遠遠探出,如張開的雙翼,整體簡潔質樸,不重奢華裝飾,展現出唐代建筑簡練大氣的特點,雖然后世多次維修,但主體結構未被改變。四根支撐檐角的木柱是后世維修時所加,殿頂的琉璃脊飾為金代改換。


  大云院


  告別王曲村,回到原起寺下的辛安橋旁,從這里向東不遠,便到了平順縣北耽車鄉實會村,這是一座傍山臨河、南北狹長的村子,村北的龍耳山群峰環列,九條支脈神奇地繞成半弧形,像九龍匯聚,圓心位置有山峰突起,勢如九龍戲珠,在峰巒之下建有古剎大云院。


  大云院創建于五代后晉天福三年(938年),原名“仙巖院”,兩年后修建正殿大佛殿(彌陀殿),宋建隆元年(960年)時,已經有殿堂一百多間。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敕賜“大院禪院”,遂成一方名勝,可惜因明代山洪暴發,全寺幾乎遭遇滅頂之災,除了彌陀殿之外的房屋均被沖毀,所以現存寺院建筑多為清代增建。


  大云院尚存兩進院落,由山門兼天王殿、彌陀殿、后殿及兩側配殿組成,其中最為珍貴的莫過于后晉天福五年(940年)所建彌陀殿。


  彌陀殿修筑于石筑臺基之上,面闊、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頂,屋面巨大,舉折平緩,出檐深廣,用材規整,檐下枓栱粗壯碩大,與高平崇明寺建于北宋的中佛殿相似,既有唐代的簡潔大氣之風,又開啟宋代建筑之先河。彌陀殿已經出現唐代所沒有的普柏枋,熟練地使用多種形式的駝峰,處于承上啟下的轉折期。彌陀殿正面明間設板門,兩側次間為直欞窗,后墻只在中央開一門。殿內保存有全國唯一的五代時期寺觀壁畫。


  山門外西側的山腳下有后周顯德元年(954年)修建的七寶塔一座,塔為青石雕刻、建造,高約6米,塔門旁的將軍、塔身的力士以及塔座束腰上的伎樂人物浮雕都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石塔曾遭破壞,現經多次修復,得以恢復舊貌。


  現存五代時期建筑共有四座,即:山西平順龍門寺西配殿、平遙鎮國寺萬佛殿和河北正定文廟大成殿,其中三座都在山西,五代社會動蕩,木構建筑幸存至今更為難得。


  佛頭寺


  從實會村沿著濁漳河谷一路東去,兩側是青山壁立,路旁有大河奔流,崖頭水畔村舍錯落,好一番山鄉景致。


  二十多里后,從一座水泥大橋上跨過濁漳河,來到南岸臺地上的平順縣陽高鄉車當村,村子西、南兩面大山環抱,保存有許多老宅院和廟宇。在村西的山坡下有一座小寺,因其背靠的山峰形似一尊佛頭,得名“佛頭寺”。


  佛頭寺坐北朝南,建在高地上,據說原有兩進院落,但歷經變遷,大部分建筑都已經被毀,只有一座佛殿尚存,為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四間,平面近方形,正面為兩窗夾一門,背面只在中央開門。目前尚無修建年代的準確記載,但根據木結構判斷為宋代所建的,此說法被廣泛接受。


  淳化寺


山西古建寫生——漳水遺珍


  車當村一河之隔,便是陽高鄉政府所在地陽高村,斷續的村堡石墻和兩座殘存的村門昭示著久遠的歷史。陽高村古名“羊羔”,坐北向南,背依群山,面朝大河,給初到者一種從容大氣的印象,進村后遠遠就可望見村中央廣場上的一座古剎,便是金代遺構淳化寺。


  淳化寺創建于北齊天保年間(550-559年),在宋開寶年間(968-976年)初期重修,原名“龍門禪院”,是龍門寺的下院。于淳化二年(991年)改名為“淳化寺”,舊有規模很大,號稱一方名勝,而今只有一座金代修建的正殿尚在。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下部有條石臺基,前后明間開門,正面次間設直欞窗,外觀輕盈小巧,枓栱簡練古樸,飛檐張揚如翼。


  殿前現在陳列著兩座殘缺的宋開寶三年(970年)八角經幢,分別刊刻《尊勝陀羅尼經》和《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相傳原本為淳化寺方丈院舊物,由時任寺院住持道貞和尚所書。


  淳化寺原為陽高中學占用,曾被校舍和民居包圍,為保護文物,周邊房屋已被清除,并開辟為廣場,又經過修繕,恢復了大殿歷史原貌。大殿墻體鑲嵌有幾塊碑銘,其中有落款“大定己丑(金大定九年,1169年)”的題詩碑,是時任縣令李晏所作《游龍門山寺,宋家莊阻雨,凌晨至羊羔喜晴書,路中即事》和《游龍門回投宿淳化寺》兩首詩。李晏(1123-1197年),字致美,澤州高平人,號游仙野人,性警敏,倜儻尚氣,官至禮部尚書,謚曰“文簡”。詩中描述當時濁漳河峽谷的景致“巖高飛鳥倦,路轉好峰迎。溪石那知數,山花不得名”、“探水尋源通月冷,披榛得路接雪高。山園故壘懷前古,河轉孤巖激怒濤”,可以想象八百余年前李縣令翻山越嶺游訪龍門寺和淳化寺時,峽谷中原始的風貌未經擾動,景色一定比現在更加壯美,道路也必定艱險難行。


  今朝公路劈山而過,汽車往復穿梭,高壓鐵塔凌空飛架,昔日的古道早已蹤跡杳然,現代人在文明進步的同時也失卻了古人所享有的臻純美景和超然境界,唯有淳化古剎仍然堅守在曾經安詳的佛國世界里,看世間百態,寵辱不驚,給我們講述古往今來的故事。


  回龍寺


山西古建寫生——漳水遺珍


  從陽高村東去,兩岸的山峰更加高峻,濁漳河的河床里成片的巨石凸顯,形成一些淺灘地段,河水漫過暗紅色的石灘發出歡快的鳴奏。在候壁村附近地勢忽然開闊起來,河南岸有層層疊疊的黃土臺地,候壁村就建在臺地頂上,遠方的太行山脈崢嶸崔嵬,與青天相接,變成了一道剪影般跳躍的曲線。


  站在河邊遠眺候壁村,村舍間有兩座懸山頂建筑顯得格外與眾不同,低處的一座為“回龍寺”,是金代遺構,面闊三間,單檐懸山頂,有前廊,保存了許多早期建筑的特點,有些結構甚至是現存宋金建筑中的孤例,所以意義非比尋常。不過,回龍寺原來只是村頭莊稼地里隱藏的一座歪斜的老房子,圍墻坍塌,院里長滿雜草和荊棘,殿內堆滿雜物,房梁和墻壁上還隱約可見一部分清代彩繪,現在整個院子已修繕得干凈整齊。


  夏禹神祠


  候壁村最高處的懸山頂建筑名“夏禹神祠”,顧名思義,是祭祀大禹的地方,當地百姓又稱“禹王廟”,這處高地也得名“禹王垴”。大禹治水的故事人們耳熟能詳,大禹廟常見于晉東南,當地還有眾多湯帝廟,都是鄉民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場所,信仰延續至今。夏禹神祠是全村的制高點,東、北、西三面臨高崖而建,視野相當開闊,站在廟前環顧,但見四野群山蒼茫與云天相接,腳下大河繞過村莊湍急東去,村中房舍依山勢而建,錯落有致,一條石階小徑穿過深巷曲折地爬上坡來,夏禹神祠與西北方的回龍寺形成了上下呼應之勢,是晉東南村莊典型的寺廟建筑群落。


  夏禹神祠是一座坐北朝南的長方形院落,因為地形限制,院內的空間顯得并不寬敞,由兩層樓閣式山門、正殿、東西配殿以及廂房組成。山門前還有影壁,山門內是三開間倒座戲臺,一層通行,二層唱戲。東西配殿均是懸山頂,各面闊五間。正殿也是懸山頂,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前檐下出廊,明間置板門,兩次間設直欞窗,是一座元代建筑,殿前還連建有月臺,月臺雖小,但石雕紋飾卻精美華麗,有至元二年題記,但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都曾用過至元年號,因此尚不能確定修建年份。


  龍門寺


山西古建寫生——漳水遺珍


  從候壁村繼續沿濁漳河東去不遠便到達平順縣東北角的石城鎮,這是個卡在太行峽谷咽喉要道上的小鎮,從這里東去不遠便是晉、冀、豫三省交界。石城鎮歷史悠久,相傳始于十六國時期后趙皇帝石勒在此筑城。時至今日,仔細在鎮子里尋訪,依然能夠找到幾座老房子和小廟,而在石城鎮以北的龍門山中保存著濁漳河沿岸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龍門寺。


  龍門寺位于石城鎮源頭村北的群山之中,四周奇峰突兀、峭壁千重,如同一把天然的巨大座椅將寺院環護其間,山坡下有清澈的溪水玉帶般纏繞而過,前面有兩座山峰東西相對,巖似龍首,對峙若門,因此這山就被稱作“龍門山”,寺也得名“龍門寺”。


  相傳龍門寺由法聰禪師創建于北齊天保年間(550-559年),最初名“法華寺”,至五代后唐時期已經小有規模,宋代初年寺院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規模得到了成倍擴張,宋太祖欽賜匾額“龍門山惠日院”,寺內僧眾最多時候曾達300余人,至乾德年間(963-968年)始名“龍門寺”。元代時,龍門山方圓七里的土地已經皆為寺產,龍門寺達到了極盛局面,可惜盛極而衰,在元朝末年遭到了戰亂重創,多數建筑化為一片焦土瓦礫。經過明清兩代的整修和恢復,寺院才基本形成了現存的局面。


  今天的龍門寺由中路的山門、大雄寶殿、東西配殿、燃燈佛殿,東路的圣僧堂、水陸殿、神堂、僧舍以及西路的僧舍和庫房組成。


  山門坐北朝南修建在高臺之上,面闊三間,進深四椽,懸山頂,明間前后開門,是進出寺院的通道,正面兩次間為窗,左右墻角有磚雕八字影壁,殿內彩塑有四大天王,兼具天王殿的功能。這座山門主體結構是金代建筑,前后門頂部補間的大斜栱像怒放的花朵般充滿了鮮明時代特點,極具裝飾性。山門前后檐下陳列著眾多巨大的歷代碑刻,向世人展示著寺院悠久的歷史和曾經的興盛。


  由山門和大雄寶殿以及東、西配殿組成的第一進院落實際上并不大,院中有兩株參天的古柏,使空間顯得更加緊湊。大雄寶殿面闊三間,進深亦三間,平面近乎正方形,單檐歇山頂,前后明間現在安置的是隔扇門,正面兩次間為直欞窗,修建在石筑臺基之上,殿頂舉折平緩,寬闊的飛檐張揚地向外出挑,檐下古老的枓栱粗碩敦厚,一組組批竹昂好像一束束盛開的花朵綻放在檐柱頂端,南墻四根立柱和北墻兩角立柱都是方形抹角石柱,北墻中部和東西兩山墻里為圓木柱,檐角支撐的立柱為后世維修時所加,與天臺庵的情況類似,防止出檐過大而引起的變形下垂。


  大雄寶殿建于宋紹圣五年(1098年),歷代多次重修,但主體構架依然保存宋代特征,殿頂的琉璃構件為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燒造,殿內明代壁畫至今色彩仍然艷麗,殿前的石經幢為五代后漢乾佑三年(950年)所刻。


  大雄寶殿前檐石柱頂端有功德主施柱的題記,其中一根記載有明確紀年“紹圣五年(1098年)戊寅歲四月二十日”,這也被普遍認為是大雄寶殿的修建時間。而后檐東北角石柱頂端則有“大定己丑(1169年)四月”縣令李晏游覽龍門寺的題記,記載了同游之人的姓名,正與淳化寺所遺留的題詩碑相印證,都是當年春季李縣令游歷時所留下的筆墨!


  東配殿面闊三間,硬山頂,明代修建,寺內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重修東殿記》記載,此前的東配殿已經“墻壁傾頹,屋宇朽腐”,因而在信士與僧人努力下得以重修,后世屢次修繕后,被改作觀音殿。


  西配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懸山頂,殿頂坡度平緩,出檐寬大,明間開板門,兩次間設直欞窗,柱頭不加普柏枋,闌額不出頭,櫨枓直接座于柱頭之上承托小栱,出枓口跳,梁架洗練簡潔,殿內進深較窄,因而無內柱,使內部空間顯得更加疏朗,仍然延續了濃郁的唐代建筑風格。西配殿是全寺年代最古老的建筑,也是濁漳河谷內可與天臺庵、大云院彌陀殿相比肩的另一座珍寶級早期木構建筑,建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是國內僅存的四座五代木構建筑之一,比大云院的建造時間還要早,而且也是國內現存最早的懸山頂建筑。


  中軸線北端是元代遺構燃燈佛殿,此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懸山頂,正面明間為隔扇門,兩次間設直欞窗,前檐下枓栱碩大,后檐無枓栱。整體梁架粗獷,由山墻斷面梁架可見,僅將樹木伐倒后略加砍削即行使用,元代木構的獨特氣質撲面而來。燃燈佛即是指佛教中的過去佛,與現在佛(釋迦牟尼佛)和未來佛(彌勒佛)相對應,《過去現在因果經》記載:“燃燈佛初生之日,四方皆明,日月火珠復不為用”,并曾在釋迦牟尼佛前世為善慧童子時,為其授記曰“善男子,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在燃燈佛殿之后,原有千佛閣一座,現已不存。


  快步穿過荒草中的小徑,來到了寺西北山坡上的西塔林,這里是寺院部分高僧安息之所,歷經滄桑,現在只剩下不多的幾座石塔和碑刻,體量也都不大,半掩于衰草之中,于日落前群山遮擋下的灰暗色調中,更顯得無限凄涼。撥開濃密的野草和荊棘,在殘存的石塔間穿行,粗讀部分碑文塔銘,發現這些為數不多的遺存中竟然涵蓋了上起宋末、下至明清的近千年時光,塵封著龍門寺已經逐漸散佚的前塵往事。另外,山門外東南側有東塔林,規模略小。


  山水環抱之中的龍門古剎不僅僅只是一座年代久遠的寺廟,除了壯美的風景之外,這里的古建筑所跨越時代之久,文物價值之高,是別處所難以比擬的。金代的山門、后唐的西配殿、宋代的大雄寶殿、明代的東配殿和元代的燃燈佛殿以及眾多的明清時代禪堂僧舍,一座寺院之內包含了五代、宋、金、元、明、清六個朝代的建筑,堪稱匯集千年土木精華的古建筑博物館,這是濁漳河谷里諸多古代建筑之中的佼佼者,也是最值得參觀之處。

 

本文標題: 山西古建寫生——漳水遺珍

本文鏈接: http://www.china7501.com/news/show-8058.html (轉載時請保留)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免責聲明:
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等,僅供參考之用。本網站對站內所有資訊的內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果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400-180-1090),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關于本網站所有圖片以及內容頁面中的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陸本網站或直接、間接使用本網站資料者,視為自愿接受本網站聲明的約束。
 

二維碼

掃掃二維碼用手機關注本條新聞報道也可關注本站官方微信公眾號:"gujianchina",每日獲得最前沿資訊,熱點產品深度分析!
 

 
0相關評論

 
最新文章
推薦圖文
點擊排行
項目策劃
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聯系方式 網站地圖| 網站XML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留言反饋 | 違規舉報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國-文化建筑行業互聯網創新平臺 | 中國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設計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訓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國

版權所有:古建家園 浙ICP備16015840號-3 浙公網安備33010602010467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園 All Rights Reserved

  • 項目工程

  • 數字建筑

  • 廣告服務

  •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镶白旗| 新晃| 巴彦县| 澄江县| 沾益县| 彭州市| 鱼台县| 西畴县| 迭部县| 会泽县| 池州市| 泰安市| 广灵县| 慈溪市| 达日县| 满城县| 宣汉县| 扎囊县| 额济纳旗| 桐城市| 商城县| 延安市| 扎鲁特旗| 时尚| 迁西县| 名山县| 乌兰县| 通山县| 邮箱| 石屏县| 曲靖市| 山阴县| 阳山县| 四川省| 兴义市| 璧山县| 乐平市| 六安市| 基隆市| 游戏| 龙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