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的永樂宮原本在山西省永濟(jì)縣永樂鎮(zhèn),相傳為道教祖師之一呂洞賓的故宅。唐時將其建為呂公祠,宋金改祠為觀。元中統(tǒng)二年毀于大火,后又在原址上新建了純陽萬壽宮,通稱萬壽宮。1959年,因修建三門峽水利工程,全部古建筑和壁畫整體遷移到芮縣龍泉村五里廟附近。
說起這個永樂宮最主要的就是其它的壁畫。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和重陽殿至今仍保留著元到明早期的道教壁畫800余平方米,規(guī)模宏偉,精美壯麗,燦爛輝煌,是世界上罕見的藝術(shù)瑰寶。永樂宮遺留的宗教壁畫作品,是道教壁畫中最重要的作品群,集中反映了元壁畫藝術(shù)的高度成就,在美術(shù)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樂宮各殿中,以三清殿和純陽殿的壁畫最為精彩。在純陽殿,以52幅壁畫演繹著呂洞賓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生,同時也折射著宋、元時代的社會生活。壁畫中官吏、平民、農(nóng)夫、乞丐的服飾裝束,使用的器皿、設(shè)施,居住的亭臺樓榭,出入的酒肆茶寮等都成為了極有價值的圖文資料。
三清殿為永樂宮的主殿,集中了永樂宮近一半的壁畫,《朝元圖》為其主要內(nèi)容。“朝元”即諸神朝拜道教始祖元始天尊。壁畫上有泰定二年(1325)及河南馬君祥、長男馬七待詔等題記,由此可見這幅圖的作者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民間畫工。
畫面上共有人物290個左右,以8個高3米的主像(南極、北極、東極、玉皇、勾陳、木公、后土、金母)為中心,其余人物按對稱儀仗形式排列,以南墻的青龍、白虎星君為前導(dǎo),分別畫出天帝、王母等28位主神。圍繞主神,28宿、12宮辰等“天兵天將”在畫面上徐徐展開。畫中主像莊嚴(yán)肅穆,群像環(huán)立,形象豐滿圓潤,個個神采奕奕,無一雷同。他們之間有的對語,有的傾聽,有的沉思,有的注視,神情姿態(tài)彼此呼應(yīng),成為有機(jī)的整體。
整個畫面,氣勢不凡,場面浩大。但在這人物繁雜的場面中,作者又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近300個“天神”朝拜元始天尊的道教禮儀中,營造了一種莊嚴(yán)的氣氛。
壁畫中人物服飾冠戴華麗輝煌,衣紋多用吳道子“莼菜條”線條,用筆勁健而流暢,既含蓄又有力度,衣帶飛舞飄逸,有如滿墻風(fēng)動,充分發(fā)揮了線條的高度表現(xiàn)力。用色方面,采用重彩勾填,色彩厚重而豐富,絢爛而協(xié)調(diào),道具在背景上都富有裝飾性,在冠戴、衣襟、薰?fàn)t等處瀝粉貼金,絢爛奪目。我們來看一下在三清殿西壁中部下層的一幅奉寶玉女像,來體會一下這幅壁畫中用筆用色的妙處。奉寶玉女在金母元君的身后。玉女面相俊俏,雙目前視,嘴唇微閉,極具溫柔嫻雅的神韻。她頭戴花冠,上身穿廣袖衫,雙手端裝有龍旃的圓盤,儀態(tài)端莊。面部和衣紋的線描都疏密有致。土黃色的衣裙,綠色的飄帶,瀝粉貼金的發(fā)飾和龍旃,給人高貴富麗之感。
在三清殿西壁上畫有民間傳說中的西王母與東王公。西王母,儀表端莊,神情寧謐,頭戴鳳冠。冠前嵌“三三”坤卦字形,身著霞披,端坐鳳椅之上。身后華蓋寶扇,儀仗齊全。西王母胸前佩有瓔珞,仿佛叮當(dāng)有聲。幾案上的鮮花,似乎清香散溢。在《漢武帝內(nèi)傳》里,西王母被描寫成年方三十,容貌絕世的女神。在后代小說、戲曲里,又稱她為“瑤池金母”或“王母娘娘”,每逢三千年結(jié)一次果的蟠桃成熟時她便大擺壽宴,各路神仙都赴會慶壽。中國民間傳說西王母長生不老。她與東王公分別管領(lǐng)男女神仙。
西王母的右邊一組形象是八卦和雷部諸神。在道教中的一部分迷信是畫符、念咒、驅(qū)邪、趕鬼。所使用的手段是雷擊法,這種法術(shù)是到了宋代以后普遍起來的,稱為“五雷法”。八卦神的特點(diǎn),每位神冠前嵌有八卦符號。雷部神的特點(diǎn),每尊神作者將他們的形象和性格結(jié)合起來。雨師的冠型似房檐,雷公則雙目圓睜,手持相連的八鼓,似乎尋機(jī)響雷。其中最突出的為太乙神,身著寶蘭色道袍,手舉笏板,儀態(tài)從容、嚴(yán)肅、態(tài)度虔誠,表示有要事稟奏。周圍神祗十分關(guān)注他的稟報。前邊手端“博山爐”的玉女,似緩步向西王母走來。衣帶飄舉,有“吳帶當(dāng)風(fēng)”之神韻,寓靜于動。西王母身后玉女手持珊瑚,用七個牛頭巧妙地組合成。
東華帝君,又稱“東王公”或“東華木公”。是全真教派尊崇的教首。古代神話中的男神,主管男仙。在《神異志》一書中說:金母(西王母)與木公相配,一年相會一次。
西王母與東王公之間是太乙神,因有十個太乙神,故稱十太乙。十太乙,儀表威嚴(yán),著通天冠或五梁冠,以顯示其尊貴的地位。太乙在漢代為尊神,以后雖在政治上無地位,在陰陽術(shù)中卻十分流行。他的八個使者“八卦神”,在《老子中經(jīng)》中提到“八卦仙神,下游于人間,宿衛(wèi)太乙,為八方使者,主八節(jié)E,上計(jì)校定吉兇”。太乙神,雷部諸神,八卦之神其職責(zé)均為降魔除妖,保障人民豐樂。
在東王公前面,與東壁天蓬元帥所對稱的位置有天猷副元帥,三頭六臂,面目獰惡,戎裝,手持兵刃。他身旁有披發(fā)仗劍的佑圣真武。佑圣真武是紫微北極大帝的四將,稱為“天之四將”。四將又稱四圣,在宋代道教神祇中地位顯赫。南宋高宗趙構(gòu)之母韋氏認(rèn)為,趙構(gòu)免于被俘就是由于四圣的保佑,因她虔誠禮拜的結(jié)果。于是她在高宗被釋南歸后,在臨安建立四圣延祥觀大加提倡。真武元帥之上一長者,為六目仙翁。臉型較長,目有六只,是傳說中我國漢字的創(chuàng)造者倉頡。
總之,朝元圖為永樂宮壁畫的一部分,是元代壁畫藝術(shù)的最高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