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具備著讓人驚嘆的技藝與智慧,但卻因為改朝換代的野蠻戰火、脆薄的書頁被焚燒、易碎的智慧被吞食、長期斷殘零落的民族精神、需要書籍使它凝聚成索、而書籍亦需要一個棲腳處為它遮蔭避雨,“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功名資財、良田巍樓尚且如此,更遑論要建造和守護偌大一座藏書閣,但上天垂憐,將這個任務托付給了一個特殊的人物并將他放在顛簸九州的官位上來成全,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天一閣與其主人范欽。
天一閣
天一閣位于浙江寧波市海曙區,占地面積2.6萬平方米,建于明朝中期,由當時退隱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天一閣之名,取意于漢鄭玄《易經注》中天一生水之說,因為火是藏書樓最大的禍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故取名“天一閣”。書閣是硬山頂重樓式,面闊、進深各有六間,前后有長廊相互溝通。樓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也是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
天一閣主人范欽
閣主人范欽(1505—1585),字堯卿,號東明,嘉靖進士,浙江鄞縣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進士。范欽曾任兵部右侍郎,生平好學,性喜藏書,為搜集圖書,遍訪藏書名家和各地坊肆。范欽收藏日富,又因見著名的一代藏書之所——藏書樓毀于火災,而決心修此天一閣藏盡天下名書。
到范欽80歲去世時,天一閣已藏書7萬多卷。其中以明代地方志和登科錄最為稀珍。范欽臨終前,把家產分為兩份,一份是天一閣及其藏書;一份是一萬兩銀子,讓兩個兒子挑選。長子范大沖挑選了天一閣及藏書,并遵照父親"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的遺訓,世代守護。藏書柜門鑰匙由子孫多房掌管,非各房齊集不得開鎖。外姓人不得入閣,不得私自領親友入閣,不得無故入閣,不得借書與外房他姓。
后世風云
時間流轉到康熙十二年,天一閣緊閉多時的大門才被一人叩響,他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范氏家族交出了他們珍藏嚴守的全部鑰匙。黃宗羲先生長衣布鞋,悄然登樓了,并感嘆:“讀書難,藏書尤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銅鎖在一具具打開,也使得1673年成為天一閣歷史上特別有光彩的一年。在此后近200年的時間內,獲準登樓的大學者也僅有10余名。
這座藏書樓自此與一位大學者相連,雖然向世人開啟了一道窄門,但也意味著它失落歷史的開始。
1773年乾隆帝詔修《四庫全書》,范欽八世孫范懋柱進呈天一閣珍本641種。但所有藏書未歸還,使得天一閣藏書下降到4819部。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1841年,寧波府城陷落。英國占領軍掠奪《大明一統志》等輿地書數十種。至1847年,天一閣中僅存書籍2223部。1861年太平軍攻陷寧波,盜賊乘亂盜取天一閣藏書出售,后部分書籍被范欽十世孫范邦綏盡力購回。至1884年,天一閣存有原藏書2152部。
中華民國成立后的1914年
大盜薛繼渭潛入天一閣,與樓外盜賊里應外合,將盜走的天一閣書籍運往上海,在書店中出售,后被商務印書館的張元濟巨資贖回一部分,藏于東方圖書館涵芬樓,但在抗日戰爭中由于東方圖書館被炸而焚毀。這一事件使得天一閣藏書損失千部。
書之于藏書閣,如珍寶在懷,滄桑四百多年,古老的藏書樓不斷地經受著洗禮,但所幸它依然昂首挺立,我們為之驕傲的古老文化傳承仍在繼續,藏書閣于歷史,可以明得失,建筑之于文化,可以知興替,家之于天地源,可以享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