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現存著古代第一大城墻,它的總長度可達25.782公里,號稱世界第一城垣,它就是南京城墻。從記載來看,南京明城墻已經跨過了六個多世紀,可謂是“風雨滄桑六百載,舉世無雙一座城?!?/span>
南京明城墻在中國古城墻中極為獨特,依山傍水,與眾不同的奇數城門,組成了一個不規則的多邊形。有人說城墻的布局是天象“南斗星”和“北斗星”的聚合,也有人說是像朱元璋的臉。
南京明城墻始建于1366年(元至正廿六年),全部完工于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動用全國1部、3衛、5省、28府,152州縣共28萬民工,約3.5億塊城磚,歷時達27年,終完成京師應天府四重城垣的格局。
南京明城墻的營造一改以往都城墻取方形或矩形的舊制,在六朝建康城的基礎上,根據南京山脈、水系的走向筑城。得山川之利,控江湖之勢,南以外秦淮河為天然護城河,東有鐘山為依托,北有后湖為屏障,西納山丘入城內,形成獨具防御特色的立體軍事要塞。其中京城城墻蜿蜒盤桓35.3公里,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城墻,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并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第一大城墻,而京城之外的外郭城墻更是超過60公里,為世界歷史之最。
南京明城墻高堅甲于海內,據崗壟之脊,依山傍水而建,是中國禮教制度與自然相結合的典范,也是古代都城建設的杰出代表。其作為中國古代軍事防御設施、城垣建造技術集大成之作,無論歷史價值、觀賞價值、考古價值,還是建筑設計、規模、功能等諸方面,其他國內外城墻都無法與之比擬,是繼中國長城之后的又一宏構。
清代作家吳敬梓曾在南京秦淮河畔生活多年,他在《儒林外史》中寫道:“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門十三,外城門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轉足有一百二十多里”,清楚地記述了南京城墻的來歷和規模。
經歷數百年的滄桑,宮城、皇城、外廓三圈城墻已毀壞殆盡,惟有高大的京城墻,除城門等木構古建筑不復存在,城墻依然屹立。所以,如今通常所稱的“南京城墻”、“南京明城墻”即指京城墻。南京明代的四圈城墻,其營建思想既有創新又有繼承,在中國都城建造史上顯得標新領異,獨具魅力。
南京明城墻飽經滄桑,歷經戰火,仍存25余千米,是世界第一大城墻。南京明城墻總長度為35.267公里,其中地面遺存為25.091公里,遺址部分為10.176公里。
上世紀90年代初,中山門北側的前湖段城墻因湖水沖刷和暴雨沖擊出現局部坍塌,留下一個六七十米長的豁口。考古專家介紹,在明朝早期,用六朝留下的城磚修葺了一段高度在10米左右的矮墻,后來又在外層“包邊”了新的高墻。這處豁口反映出重要的歷史信息。經過研究論證,維修工程決定采用現狀保護的方式。
2014年8月,這段豁口處搭起了一座輕鋼結構的人行天橋,“斷口”20多年的城墻東線實現貫通。頂部橋面可供通行,另有樓梯通往下層的觀景平臺,游客能夠近距離觸摸城墻背后的歷史,被肯定為“國內文物保護、展示工程的一個創新舉措”。
2014年,南京城墻向公眾全面開放,沿城墻設立33個登城口,并在城墻內側建成了14公里長的生態綠化和慢行綠道系統,勾勒出“南京明城墻風光帶”,串聯起山水城林的城市景觀。
至今,我們都能清晰地看見在那烽火年代留下的彈痕彈孔,看見每塊磚縫之間還泛著石灰和糯米汁粘接的痕跡,看見每塊青磚上燒制的,經過幾百年的風雨浸潤的“洪武七年”“洪武十年”的字跡……
行走在城墻綠道上,能看到秦淮河風光;泛舟秦淮河上,一眼望得到城墻。“一城一河、城水相融”的城市文化景觀,處處皆驚喜。
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塑造了南京獨特的氣質與底蘊,讓它在千城一面的現代化進程中有了辨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