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長安有兩座標志性建筑,在歷史上并稱為“文武樓”,它們就是今天的西安鼓、鐘二樓。西安鼓樓比位于城中央的鐘樓大四歲,堪稱一對孿生兄弟,相距僅半里,互相輝映,為城市增色不少。
樓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擊鼓報時,故稱之為“鼓樓”。西安鼓樓位于中國著名商業街——西安西大街,唐代詩人李咸有詩贊曰:“朝鐘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長掛情。”
鼓樓藏有一塊乾隆年間的石碑,上面記敘著它的前世今生。早在唐朝時,在今天的鼓樓地基上就建有鼓樓。尚書省和六部擊鼓司辰,提醒官員上朝退朝。尚書省放置鼓的樓名為“敬時樓”。
五代宋朝之后,敬時樓遺址盡管已不是西安市的中心點,但大概是因為風水好,抑或是附庸風雅,元朝依舊在此處建有鼓樓,名為“定時樓”。
也許是被戰火焚燒,也許是憎恨前朝遺物,總而言之,明朝重建鼓樓了。
公元1380年,當明軍還在涇陽原上與元軍鏖戰時,朱元璋派遣守衛陜西和西安的接管官員,就考慮不能騎在馬上治天下了。經過血與火洗禮的西安城,百廢待興,城市建設率先提上日程。司辰報時的鼓樓,屬于當年首批開工的古建筑之一。
在今人的眼里,鐘樓似乎比鼓樓還重要一些。可在明朝那會,鼓樓卻比鐘樓整整早誕生了四年。原來,元代時,鼓樓的東側是奉元路府所在地。
而到了明代,鼓樓東側是西安府所在地。不難看出,雖然鐘、鼓二樓相依相隨自古使然,但“近水樓臺先得月”,靠近衙門的鼓樓可算是沾了光,大概給其撥款到位得早。
可能有人要問,西安的鼓樓建得這么宏偉,就為放個鼓?
自明初建成后,鼓樓一直兢兢業業為西安城司辰報時,在此后長達半個多世紀里,歷盡天災人禍地震戰亂,鼓和匾都已流散損毀,鼓樓卻屹立不倒。
現在的鼓樓上,依舊立著一面仿制聞天巨鼓,而鼓不只一面,在其周圍還有更加有儀式感的存在——“二十四節氣鼓”。在24面鼓上,每個鼓面上撰著二十四節氣的名稱,有著各自不同的鼓點韻味。
今日春分,在剛剛過去的傍晚6時,鼓樓上的春分鼓將與其他的節氣鼓齊鳴,然后聞天鼓鳴響24聲以報暮時。晨鐘暮鼓,這是屬于西安人的獨特儀式,巍巍轟隆,春林初盛,潛滋暗長。
古往今來,鼓之于長安,是一城人的心跳,震頻穿越六百年,喚回最深的遠古儀式感。
今日的鼓樓,在歷盡滄桑之后,繁華依舊,熱鬧依然。它正飽蘸著“鼓”的韻味,將人們的思緒和目光從久遠的古時歲月演進到今天的時代。無論世事如何變遷,愿鼓樓能一直長在,得到世人的厚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