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宮,本名大純陽萬壽宮,為紀念呂洞賓而修建。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大和保存最完整的道教宮觀,與北京白云觀、陜西重陽宮并稱為全真道三大祖庭。它以精美絕倫的壁畫藝術、富麗堂皇的宮廷建筑、舉世矚目的搬遷工程、獨具特色的道教文化享譽華夏。是世界美術史上的杰作和世界文化寶貴遺產,永樂宮因此成為世界上現存古代壁畫藝術寶庫之一,被稱為“東方藝術畫廊”。
永樂宮的創建與維修
呂洞賓生于永樂鎮招賢里水竹墟興仁巷。唐末在呂洞賓故宅建呂公祠,金代呂公祠擴為道觀,元太宗三年(1231)呂公祠毀于大火,得全真道掌教首領、真常真人李志常等所請,元太宗敕令“升觀為宮”,并派潘德沖主持興建“大純陽萬壽宮”。但當時并未破土動工。真正推動這一工程興建的,實為道教提點披云子宋德方。他于元太宗十二年(1240)及元乃馬真后三年(1244)兩到永樂鎮,會諸道侶籌謀興建事宜。到元定宗二年(1247)才正式開始興建。全部工程(包括壁畫)延續了一百余年,直到明洪武元年(1368)之后才完成。永樂宮建成之后,歷經兵火、地震及風雨侵蝕,共進行過10余次大小規模不等的維修和補繪。
永樂宮的搬遷
1959年至1964年間,三門峽水庫的修建使得永樂宮位于庫區淹沒區,被整體搬遷至芮城縣城北郊的龍泉村附近,距離原址20公里許?,F存的永樂宮主要建筑為一門三殿,一門為龍虎殿,也就是無極門,三殿為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
永樂宮建筑形制
永樂宮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風格,粗大的斗拱層層疊疊地交錯著,四周的雕飾不多,比起明、清兩代的建筑,顯得較為簡潔、明朗。幾個殿以南、北為中軸線,依次排列。
永樂宮搬遷后的首個維修工程,以不改變文物原狀為原則,采取最小干預,修舊如舊的方案,去除了古建筑屋頂漏雨、地上磚面損壞、外墻體空鼓等病害。同時投入270萬元重建了消防系統,以使其滿足新時期文保的要求。經過兩年的全面維修,永樂宮搬遷50年后首次修繕工程目前已經竣工。
永樂宮曠世壁畫
宮殿內部的墻壁上布滿永樂宮壁畫。其藝術價值之高,數量之多,實屬世上罕見。難以想象,現在的永樂宮如此完整的建筑群和精彩的壁畫,其實并非坐落的原址上,而是幾十年前遷移而來的。這項經過了近5年時間終告完成。重建后永樂宮里壁畫上的切縫幾乎小得難以辨別,令人難以置信地完美保留了這群壁畫杰作的曠世神韻。
永樂宮壁畫分布于無極門、三清殿、純陽殿和重陽殿等四座高大的元代殿宇中。如果說敦煌壁畫是一個開始,那么永樂宮壁畫則是中國宗教壁畫的頂峰和終結。它始于元代,集歷代壁畫大成,是我國現存最宏偉的道教壁畫。
永樂宮內的壁畫上,每個神像大都只是寥寥幾筆,以濃淡粗細的長線變化,就充分表現出人物的質感動勢,造就了他們迎風飛動的飄忽感。文官文質彬彬,面容隨和;武將全身披甲、鬢發飛揚;玉女則亭亭玉立,面帶微笑。他們有的在對話,有的在沉思,有的在凝神或顧盼,形象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