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建筑材料也經歷了幾個階段。簡單總結可以分成從無到有,從天然材料到人工材料,從手工業生產到工業化生產的過程。
大自然中存在著的木、草、土、石等天然材料,為人類營造自己的居所提供了最基本的建筑材料;近代社會中出現了鋼鐵、水泥、混凝土等主體結構材料,為人類建造了許許多多宏偉的建筑物;塑料、不銹鋼、鋁合金等新型材料的相繼出現,標志著規模更大、樣式更新、功能更強的建筑物的誕生。
今天我們就一同來看看從古至今建筑材料是如何不斷發展進步的?
天然材料發展原始期
原始社會至漢代是中國古建筑體系的形成時期。在原始社會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為居住處所,或構木為巢。到了原始社會晚期,在北方,我們的祖先在利用黃土層為壁體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簡單的穴居或淺穴居,以后逐步發展到地面上。南方出現了干欄式木構建筑。
最初的建筑出現在距今6000~7000年前,黃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黃土層為墻壁,使用木結構草泥等材料搭建居住所。這是地面建筑的雛形,在同時期的黃河流域也發現了很多原始聚落遺址證明在當時已出現木構架結構建筑,木構架是我國最早出現的人工建筑材料。
在此以后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生產資料不斷增加、生產技術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建筑材料的人工合成率也有很大提升,此時夯土技術已經得到大規模應用。利用夯土技術建造的建筑物典型的有河南偃師二里頭早商都城遺址,有長、寬均為百米的夯土臺。
人工材料成形期
進入階級社會以后,在商代,已經有了較成熟的夯土技術,建造了規模相當大的宮室和陵墓。西周及春秋時期,統治階級營造很多以宮市為中心的城市。原來簡單的木構架,經商周以來的不斷改進,已成為中國建筑的主要結構方式。瓦的出現與使用,解決了屋頂題,是中國古建筑的一個重要進步。
戰國時期,城市規模比以前擴大,高臺建筑更為發達,并出現了磚和彩畫。秦漢時期,木構架結構技術已日漸完善,其主要結構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已發展成熟,高臺建筑仍然盛行,多層建筑逐步增加。石料的使用逐步增多,東漢時出現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如祠、石閾和石墓。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建筑體系的發展時期。在建筑材料方面,磚瓦的產量和質量有所提高,金屬材料被用作裝飾。在技術方面,大量木塔的建造,顯示了木結構技術的高;磚結構被大規模地應用到地面建筑,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的建造標志著石結構技術的巨大進步;石工的雕鑿技術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大量興建佛教建筑,出現了許多寺、塔、石和精美的雕塑與壁畫。
我國這一時期建成的主要佛教石窟建筑有云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太原天龍山石窟、峰峰南響堂山和北響堂山石窟等。因佛教建筑的不斷發展也促進了建筑材料使用的穩定,以夯土、燒土磚、陶瓦、木梁、條石為主的體系已大體成型。
人工合成材料繁榮期
隋朝建造了規劃嚴整的大興城,開鑿了南北大運河,修建了安濟橋。唐朝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風格規模宏大,氣魄雄渾。其長安城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繼續經營,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在建筑材料方面,磚的應用逐步增多,磚墓、磚塔的數量增加;琉璃的燒制比南北朝進步,使用范圍也更為廣泛。
我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筑的實物僅有唐代的五臺山南禪寺和佛光寺部分建筑。其建筑特點是,單體建筑的屋頂坡度平緩,出檐深遠,斗拱比例較大,柱子較粗壯,多用板門直柩窗,風格莊重樸實。
北宋時期朝廷頒布并刊行了《營造法式》。書中規定了建筑設計、施工和建筑材料使用等級、規格的規范。從書中反映出宋代建筑中運用了很多新材料如琉璃瓦、琉璃、石刻、陶瓷、金屬構件、金屬飾品的制造和使用已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水平。
多元化建筑材料時期
中國現代建筑指的中國現代建筑是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直至目前這段時間的建筑活動,鋼材、水泥、混凝土、玻璃等多種材料在不同時期得到不同的應用,建筑材料多元化。
經過數千年的風雨洗禮,建筑在華夏大地上也在不斷變更,以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而建筑材料的發展也早就突破了原有限制,形成了多元化建筑材料,多種材料結合使用的建筑形式。建筑發展至今也因其材料多元化而形成了建筑形式種類多元化的建筑新浪潮。在這股浪潮中建筑材料的發展又將會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