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作為中國古代的一種高層建筑,學者認為其至遲出現于西周,定型并盛于漢代。隨著生活條件發生變化,在人們能夠建造大型門屋后,崗樓逐漸演變成門外側的威儀性建筑。到漢代,闕逐漸演化成為一種象征禮儀和地位的禮儀性古建筑,都城、宮殿、陵墓、祠廟、衙署、貴邸以及有一定地位的官民墓地等,盛行按照一定的等級建闕。至今,絕大部分闕已從地面消失,僅剩下寥寥的數座遺跡供后人瞻仰。
現存石闕中,基本完整的有29座,巴蜀地區就占了其中大半,川渝兩地共計19座,其余分布于河南、山東、北京等地。四川漢闕,又極為集中的出現在川東渠縣境內。因此,渠縣又有“中國漢闕之鄉”的美稱。
闕的集中存在,體現了川東北一帶在當時出現了很多重要人物,發展水平非同一般。它既是研究四川漢代建筑、文化、經濟、民俗、民風的重要實物資料,也是研究川東歷史沿革、文化經濟交流、交通關系發展的重要歷史資料。它們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力學、美學、哲學于一體,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渠縣,位于渠江中游,古稱“宕渠”,為川東巴人(賨人)所居之地。近年來,隨著渠縣境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壩遺址考古項目的不斷推進,“宕渠”文字瓦當、城門遺址等遺跡的發掘出土,使春秋戰國時期的“賨人”國都重見天日。與之輝映,在與城壩遺址隔江相望的土溪鎮、水口鎮、青神鄉不到1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包括馮煥闕、沈府君闕、蒲家灣無銘闕、王家坪無銘闕、趙家村東無銘闕、趙家村西無銘闕在內的6處7尊漢闕屹立不倒兩千年。
關于渠縣漢闕其背后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歷史煙云,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東西無銘闕
闕的建造,在我國已有3000多年歷史。在漢代,要官至“二千石”以上者,墓前才有資格立闕。渠縣漢闕是墓闕,除沈府君闕雙闕尚存外,其余五處僅剩單闕了。
從渠縣覽闕路東大門西行300多米,就到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渠縣漢闕之趙家村東無銘闕了。該闕建造年代為東漢晚期。原為雙體闕,現僅存東闕,子闕和闕頂已損毀。該闕由闕基、闕身、闕樓、闕頂(已毀)四部分組成,除闕頂外高4.17米。闕身正面素平無銘文,上部刻展翅欲飛的朱雀,羽紋鐫刻精細,下端浮雕的玄武已風化不見。
由此再繼續向西行150米,就是趙家村西無銘闕,為西晉時期所建。原為雙體闕,現存右闕,闕頂已損壞。闕高3.96米,闕身正面素平無銘文,其上浮雕朱雀、玄武;坊子層正面刻輔首。
西側壁雕刻一白虎,樓上為人物圖,頂部西、北兩面交角處為一虎撲住一羊咬住其頸,其后一人兩手奮力緊拽虎尾。
闕身背面最上部有“官人出行圖”,一馬夫備好馬車靜等,三侍從肅立恭候,一侍從遞上帽子,官人漫步前往。其下為仙女六博,正在六博的為兩個羽人(仙人),一個兩手伸張、面部因緊張而狹長,似在計算或爭辯著博籌;一個雙手相抱于胸前、兩肩微聳、一臉不屑,兩肩羽帶無力下垂。
馮煥闕
馮煥闕建于建光元年(121年),原為雙闕,現僅存東闕。東闕由母闕和子闕組合而成,現僅存母闕,立于基座之上。
闕身正面銘文是:“故尚書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馮使君神道”,為雙豎刻。馮煥闕總高4.38米,由闕基、身、枋子層、介層、斗拱層、屋頂六部分組成。闕基之上矗立著用青砂石做成的闕身,樓部由4層大石塊疊就。正面銘文錄書“故尚書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馮使君神道”20字。銘文下為饕餮,淺浮雕,威嚴怪異,令人望而生畏。
馮氏父子有這樣的故事:父親馮煥蒙冤受屈,兒子為父伸冤,名動天下。
馮煥,字平侯,出生年月不詳,死于121年,東漢巴西宕渠人。馮煥自幼勤奮好學,博覽文武典籍。出仕后,任掌管朝廷文書章奏、協辦日常政務的尚書和為宮廷辦事的侍郎。尚書,秦朝時為處理宮廷內務少府的官員,掌管章奏之事。
永元元年(89年),馮煥隨幕府中護軍、寫《漢書》的著名史學家班固北伐北匈奴。馮煥一路上出謀劃策,屢建功勛;后來,馮煥出任河南京令、豫州和幽州刺史等職。
建光元年(121年)初,馮煥奉令率玄菟太守姚光、遼東太守蔡諷等,領兵征討反叛的句驪王,大獲全勝。
朝中素來對馮煥有積怨的人,看到馮煥又立了新功,就想干掉他。他們偽作璽書譴責馮煥和姚光,又賜以歐刀命令遼東都尉龐奮立即行刑。龐奮斬殺了姚光,將馮煥扣押。馮煥想不通,想要自殺。兒子馮緄站出來對馮煥說了一席話,不僅洗清了馮煥的冤屈,還讓自己名聞天下。
馮緄,字鴻卿,出生年月無法考證,死于167年。年少時研習《公羊春秋》《司馬兵法》。馮緄看到父親痛不欲生,就勸阻,馮煥聽從了兒子的話,向皇帝上書陳述事情原委。漢安帝接報,派人核實后發現,果然是有人使壞,就立即誅殺龐奮抵罪。馮煥冤屈得到申解,但他年老體弱,經不起折騰在獄中去世。
漢安帝聽聞馮煥死訊,就賜錢十萬撫其親屬,封馮緄為郎中,為其父在故里宕渠縣治立“故尚書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馮君神道”闕。
后來,馮緄回到郡里樂善好施,經常賑救窮急之人,被郡里百姓所愛戴。
馮緄歷任郡諸曹史、督郵、主簿、五官掾功曹等職,被舉為孝廉,后被任命為蜀郡廣都縣長。在廣都任職4年,馮緄頗有政績。又升職為武陽縣令,不畏強權、剛正不阿,誅殺犯法的豪強。后來,他又任廣漢屬國都尉,被司空府征召,為侍御史,升職為御史中丞,出任隴西太守。延熹元年出任遼東太守,討伐鮮卑。過了5年,又拜車騎將軍。很有意思的是,馮緄前期擔任的職務都是文官,后期的職務都是武官。
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馮緄去世。漢桓帝下詔賜謚號“桓”,葬在家鄉渠縣。800多年后的宋開寶三年(970年),宋太祖趙匡胤封馮緄為應靈侯。熙寧九年(1076年),宋神宗趙頊封馮緄為應靈公。崇寧三年(1104年),宋徽宗趙佶封馮緄為惠應王。乾道八年宋孝宗趙昚加封馮緄為惠應昭澤。
馮緄之弟馮允(生卒不詳),東漢哲學家。《后漢書·馮緄傳》載其“清白有孝行,能理《尚書》,善推步之術。拜降虜校尉,終于家。”可見馮允是一個有孝行和高深學問的巴蜀名士,馮允謝世后,朝廷準勒石立闕紀念。
闕上書法為漢代中晚期隸書代表作,字體取斜勢,開張瘦勁,飛動清朗,在漢隸中形成獨有的風格,為歷代金石學家所推崇,趙明誠的《金石錄》、洪釋《隸釋》均收錄。康有為謂其“布白疏,磔(捺)筆長”,是“隸中之草”,楊守敬稱“馮煥一闕,尤飛動”。
王家坪無銘闕
沿著覽闕路再繼續前行3000米左右,來到青神鄉平碾村6組王家坪無銘闕,其建造年代可能晚至西晉。
王家坪無銘闕為雙體闕,現存東闕,子闕及闕頂均毀。闕高5.06米,建造風格與趙家村東、西無銘闕相似。闕基為長方形整石。闕身獨石,呈下侈上收的側腳式,上端浮雕展翅欲飛之朱雀、下端浮雕形狀怪異之饕餮、無銘文;西側浮雕青龍銜壁。樓部第三、四層石塊四周布滿精美雕刻,正面拱眼處刻仙女乘龍,龍作競走姿態;背面刻玉兔搗藥。
玉兔搗藥,道教掌故之一,見于漢樂府《董逃行》。相傳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這種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藥,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藥丸可以長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為月亮的代名詞。
側面刻日神、月神,在渠縣漢闕中獨一無二。“荊軻刺秦圖”畫面緊張逼真,樊于期的頭顱、荊軻、秦王、秦舞陽等一一刻于畫中。荊軻投擲的匕首釘在中柱上,空中飄飛的秦王被扯掉的衣袖更是刻畫得淋漓盡致,再現了歷史上這段有名的故事,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石刻佳作。同時,圖中一武士攔腰抱住荊軻,為《史記》中所沒有記載的。
沈府君闕
過王家坪無銘闕,西行3000米,就到了水口鄉漢亭村10組名叫燕家場、沈公灣的地方,有渠縣唯一雙闕并存、建于東漢安帝延光年間(122-125年)的沈府君闕。
沈府君闕是渠縣諸闕中惟一幸存的雙體闕,東闕和西闕相距21.62米。西闕正面銘文是:“漢新豐令交趾都尉沈府君神道”。
雙闕各高4.84米,闕身均用青砂整石制成,形制、手法與馮煥闕相似。闕身正面,上皆刻朱雀、下刻饕餮,中刻銘文。東闕銘文“漢謁者北屯司馬左都侯沈府君神道”,西闕銘文“漢新豐令交趾都尉沈府君神道”,東闕內側則浮雕一青龍,利吻緊咬玉壁下之綬帶,掙扎向上,欲噓氣騰云。
西闕之內側為白虎。二闕樓部與馮煥闕相似,闕周遍布反映漢代社會生產、生活的人物和動植物深浮雕,如獨輪車、農商交易、養由基射猿、仙人騎鹿、戲虎、西王母、玉兔搗藥、董永侍父、九尾狐、三足鳥以及牛、羊、馬諸畜和果樹、水草等等。
“董永侍父”的故事是二十四孝之一,對后世有很深的影響。董永,傳說為漢代千乘人,傳說最早載于西漢劉向的《孝子圖》:“有董永者,千乘人也。小失其母,獨養老父,家貧困苦,至農日,與轆車推父于田頭樹蔭下,與人客作,供養不闕。”而記載這個故事最完善的則是干寶的《搜神記》中,經過他的整理,故事分為“鹿車載父”“賣身葬父”“天女適嫁”“助君償債”這幾個部分,突出行孝的主題。
九尾狐,古代東亞神話傳說中的奇獸,最早出現在《山海經》。古典傳說中,九尾狐乃四腳怪獸,通體上下長有火紅色的絨毛。善變化,蠱惑。性喜吃人,常用其嬰兒哭泣聲引人來探。
三足鳥,神話中說,太陽里有金黃色的三足烏鴉,古代人們就把“金烏”作為太陽的別名,也稱為“赤烏”“三足鳥”。
養由基射猿,養由基(生卒年不詳)姬姓,養氏,名由基,一作繇基,楚國平輿邑人,《戰國策·西周策》中記載:“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百發百中、百步穿楊成語都出自于此。
同時,讓人稱道的是其再正宗不過的“漢隸”書法藝術,騰氣飛揚,莊重秀麗,是漢代書法中的精品。
沈府君闕歷代保護較好,在闕后,現今仍有清代渠縣邑候王椿源在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豎立的一通題為《沈府君神道碑亭記》的石碑,碑上記述了沈府君闕的歷史沿革及考察研究資料,對于后人研究沈府君闕,提供了寶貴資料。
蒲家灣無銘闕
過沈府君闕沿水泥路向西側行400米遠的地方,有一座與渠縣諸闕闕身不同且沒有圍墻的蒲家灣無銘闕。此闕亦為雙闕,現僅存東闕,西闕及子闕已毀,建造年代為東漢。闕高4.25米,身為兩石上下相接而成。闕身正面素平無銘文,唯上端浮雕朱雀,中部刻輔首,西側壁雕青龍銜壁。樓部雕刻的枋子、斗拱等建筑構件,與沈府君闕相近。介石層淺浮雕神話故事西王母、玉兔、九尾狐、三足鳥等神靈異獸圖案,西王母端坐于龍虎上。斗拱層正面雕仙人騎鹿、董永侍父、玉兔搗藥、雙禾圖、獨輪車。
漢闕上的獨輪車,引起我國著名機械工程專家劉仙洲的注意,將這種獨輪車的發明期推及到西漢晚年,覺得是一大發現。
渠縣咂酒大概就是那時之前形成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