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世祖順治皇帝,名愛新覺羅福臨(1638~1661年),是于順治元年入關的清朝的第一位皇帝。關于順治皇帝的死因有多種說法,至今仍是一個歷史之謎。
第一種說法是,因病而死。具體原因是因為愛子和寵妃的相繼病亡,使他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打擊,身體每況愈下,后又染上天花,于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子刻崩于紫禁城內的養心殿,年僅24歲。關于這種說法,也從中國歷史第一檔案館的檔案中找到了有力的支持。另外,據歷史文獻記載,福臨確實想要出家,但受到皇宮內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最終未能成行,不久后便死于天花。但是,他也是清朝歷史上唯一公開皈依禪門的皇帝。
另一種民間傳說,是說順治因愛妃董鄂妃的因病去世去當了和尚,而且這種說法一般還把董鄂妃與董小宛當成同一個人。這種說法,根據史學界的考證已經基本被否定了。
最近,歷史學家又提出了第三種說法,即炮擊致死說,他們認為順治是在試圖征服臺灣時,被鄭成功的大炮炮擊致死的。
然而,綜合各種說法,真實的情況可能是:政治上的失意,使順治帝沉湎于與其弟媳董鄂氏的愛情之中。隨著與佛教高僧木陳忞等人的交往,他遂產生了遁入空門的思想。后來,當他摯愛的皇貴妃董鄂氏死后,他的精神支柱就完全崩潰了,健康狀況也每況愈下,24歲時又染上天花,很快便撒手人寰了。順治帝在位不足18年,死后其骨灰葬于河北遵化清東陵中的“孝陵”。
孝陵位于瑞山主峰的南麓,背靠昌瑞山,前朝金星山,位居陵區的主軸線上。后世四座帝陵依次分列左右,深刻體現了“居中為尊”、“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傳統觀念。
目前,順治皇帝的孝陵墓沒有發現被盜的跡象。董鄂氏、福臨、佟妃雖然去世的時間不同,但是在孝陵修成以后卻同時入葬。雖然不能肯定說孝陵里面一定沒有任何陪葬品,但即使有也應該不多,一是因為前兩者生前所用的大量珍玩已經在他們的葬禮中被燒毀;二是當時清廷經濟維艱,連孝陵本身的營建都是拆了北海等處的建筑才得以完成的,沒有多少余力再陪葬珍玩;三是順治本人有明確遺命,不陪葬金寶玉器;四是三人均死后火葬,墓里只有骨灰罐,沒有棺槨,放陪葬品的地方也不多。這也是孝陵成為東陵內連奶娘、侍衛墓在內,唯一沒有被盜陵墓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