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天門,是隋唐東都洛陽城中軸建筑群上著名的古建筑之一,為隋唐洛陽城宮城紫微宮的正南門,是當時朝廷舉行重大國事慶典與外交活動的重要場所。若元正、冬至、陳樂、宴會、赦宥罪、除舊布新,當萬國朝貢使者、四夷賓客等重要慶典,皇帝均登臨聽政。唐高宗詔釋百濟扶余王、武則天稱帝、唐玄宗接見日本第八次遣唐使等儀式均在應天門城樓上舉行,功能類似現在的北京午門。
應天門是一座由門樓、垛樓和東西闋樓及其相互之間的廊廡為一體的“門”字形巨大建筑群。應天門上有兩重觀,上寫“紫微觀”,左右連闕中間以廊廡相連,宛若空中樓閣。城門東西寬130米以上,大于北京紫禁城午門。其中兩側闋高120尺,按照唐代一尺29.4厘米來計算,這座恢弘的城樓差不多有今天的十二三層樓高,比北京的天安門還要高。
洛陽紫微宮應天門雙向三出闕,兩側共六闕,城樓上有兩重觀,這是古代都城宮城正門最高禮制。“兩重觀”、“天子三出闕”是中國古代最高禮制的都城門。是古代天子享用的的最高禮制。應天門是隋唐兩京考古發掘出的第一座宮城門闕遺址。這種建筑形制對北宋汴梁的宣德門和明清的北京故宮午門影響深遠,在中國都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出闕,是城闕中最復雜的一類。一般形制是在母闕外或后側附兩出子闕,子闕也是依次縮小,規模都較母闕小。三出闕中有一類型,是雙向三出,即在母闕的后側和外側都附有兩出子闕,平面呈曲尺形。母闕平面一般呈方形,兩子闕平面呈長方形,形制結構更復雜。目前考古發現的三出城闕都是隋唐及以后的,形制都基本定型。隋唐洛陽城宮城應天門也是平面呈凹形的形制,不同的是其城闕為雙向三出,結構更復雜,闕樓與城門間以飛廊和垛樓連接。
這種闕形,強調了宮門上的城樓是構圖的主體。城樓特別高大巍峨,左右雙闕與它形成犄角之勢,處于陪襯的地位。凹形平面拉開了整組建筑的深度,使它控制的整個空間擴大了。平面進退有致,更加強了立面上高低錯落的效果,大大豐富了建筑的造型。隋唐以后宋元時期的宮城正門城闕無一不是此種形制。明清時期是我國城闕的衰退期,凹形平面仍存在,但闕已經退化成方亭。
城門樓在中間,高35米。城門樓的兩邊,一前一后有闕樓、垛樓,均有12層樓房那么高。兩闕之間相距83米(比中州路還寬23米),闕上建有兩重飛檐,狀如鳳翼,展翅欲飛。兩闕向北通過17米寬的城墻與城門主體相連,整個城門樓、兩垛樓、兩闕樓,體量宏大,渾然一體,莊嚴肅穆,讓人膜拜。
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應天門始建,門上飛觀相夾,門外即朝堂。唐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攻克洛陽后,命行臺仆射屈突通焚應天門城樓。唐高宗顯慶初年,命農少卿田仁汪重新修葺應天門樓。后又命司農少卿韋弘機更加營造。大周天授元年(690年)十月,武則天即在洛陽應天門登基,革唐命,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避武后尊號改應天門,又避中宗尊號改神龍門,之后又復名應天門。
1960年秋,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隊通過試掘找到了應天門遺址。1980年秋,洛陽市文物一隊試掘了應天門遺址的西闕和西飛廊。1990年,應天門東闕遺址被考古發現,經過數月精心清理,東闕遺址顯露出昔日宏偉風貌。1992年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試掘了應天門遺址的東闕、東角樓和東飛廊。1995年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試掘了應天門遺址早期門址東飛廊外側的散水和鋪磚。
2016年10月,洛陽市啟動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2018年8月,孟津青城古建制品有限公司開始為應天門項目供應仿唐城磚,保質保量的完成了供貨任務。2019年1月,應天門內部開始裝修裝飾和南北廣場開工建設。2019年4月牡丹文化節期間,應天門遺址開啟一場絢麗的燈光初秀。2019年9月13日,隋唐洛陽城應天門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門迎賓。
歷經千年,隋唐洛陽城應天門遺址重現恢弘氣勢,整個工程凝聚了設計師、施工員以及材料供應商的心血和汗水。在這座雄偉的城樓上,隋煬帝俯視過他的都城,李世民下達過焚城令,唐高宗過問了“韓國政事”,武則天發表了登基演說,唐高宗詔釋百濟扶余王,唐玄宗接見了日本遣唐使。古今輝映,詩與遠方。
隨著隋唐洛陽城應天門遺址的開放,讓大家一起去領略古都洛陽厚重的歷史,感受古城千年來的建筑文化史,叩開應天門,讀懂隋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