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閣又名晴川樓,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漢陽龜山東麓禹功磯上,始建于明朝嘉靖二十六年到二十八年(公元1547年—1549年),為漢陽太守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宮(原為禹王廟)時所增建,得名于唐朝詩人崔顥“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詩句。
晴川閣北臨漢水,東瀕長江,與武昌蛇山黃鶴樓隔江相望,是武漢地區唯一一處臨江而立的名勝古跡,有“楚天第一名樓”之稱。
晴川閣自始建以來,與禹稷行宮幾經興廢,從嘉靖至今的400多年中,先后進行過五次大的維修增建,兩次重建。上一次為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漢陽郡守鐘謙主持重建。1935年晴川閣被風吹倒,禹稷行宮幸存。1983年武漢市人民政府組織修葺禹稷行宮后,重建晴川閣。
現存建筑為依據清末晴川閣的歷史照片及遺址范圍進行的復建,由武漢市建筑設計院設計。
晴川閣·禹稷行宮的由來
禹稷行宮(禹王宮),本名大禹廟,是武漢地區現存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木構建筑。由司農少卿張體仁于南宋紹興(1131)年間創建,后成為武漢歷代祭祀大禹之地。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重修;明天啟年間(公元1621—1627年)改大禹廟為“禹稷行宮”,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礎上,又加祀后稷、伯益、八元、八愷等先賢。
現存建筑為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重建,1984年按“保持現狀,恢復原狀”的原則進行修繕。
晴川閣·禹稷行宮建筑特點
經修繕的禹稷行宮占地面積為380平方米,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廡、天井等構成院落式建筑。正立面為磚體牌樓式(四柱三樓三門)面墻,其他三面為青磚半砌風墻。大殿為硬山頂式廳堂,正立面前檐用如意半拱裝飾并承托出檐,正脊兩端升山較大,但屋面無折水。天井兩廂如廊式,均為單坡屋面。行宮屋面蓋青小瓦,檐頭屋脊裝飾溝頭、滴水、鴟吻、坐獸等。
晴川閣·鐵門關
鐵門關,始建于三國時期,“吳魏相爭,設關于此?!睆娜龂鴷r期到唐初的數百年間,鐵門關一直是武漢重要的軍事要塞,曾歷經多次攻守激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漢陽建磚城后,鐵門關軍事作用日漸削弱,成為文化、經貿交流的一條重要通道。明代末年,鐵門關被毀,僅剩土基墻座,清初在殘存的土基上建關帝廟,民國初年因戰亂,鐵門關遺跡連同廟宇一起成為廢墟。1990年12月,鐵門關復建。復建后的鐵門關,占地面積為800平方米,通高為26米。關體墻面由紅沙石砌成,城墻內部結構為鋼筋水泥,關上城樓翹戧飛檐,翼角升騰,表現出濃郁的民族風格。
由于晴川閣所居獨特的地理環境、獨具一格的優美造型以及諸多文人名士的贊詠,使它贏得了重要的歷史地位。因此,"楚國晴川第一樓"冠譽于晴川閣是不為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