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莊園位于山東省濱州市西南部的魏集鎮,是目前發現的中國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城堡式民居建筑群。它和煙臺的牟氏莊園、四川大禹的劉文彩地主莊園齊名,并稱為中國三大莊園,中國古代北方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
魏氏莊園占地40余畝,平面布局呈“工”字,由住宅、花園、池塘、祠堂、廣場五個部分組成。莊園的住宅將具有中國古代軍事防御功能的城垣建筑和北京四合院式民居融為一體。
城垣建筑平面為矩形,南北長84米,東西寬46米,在城垣的東南與西北角各設一突出墻體的碉堡,碉堡分為上、中、下三層。各層之間設石質傳話孔,便于傳遞信息。城墻外部高10米,內墻高7米,內部地基整整高出3米,這是主人為了防御黃河水患而專門設計的,莊園往南不到5公里便是黃河河道。
城墻地基厚3.8米,頂部寬1.5米,城墻頂部中間為寬窄不一的跑道,沿著跑道可繞城墻一周。城墻外砌垛口、射擊孔。內設女兒墻。城墻一周共有40個排水石槽。城墻內壁四周共有設13個供武裝人員對外射擊的壁龕。北部城墻女兒墻為鋸齒狀,最窄處僅容一人行走,體現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軍事防御思想,而又有風水學人士講,這層次不齊實為山,有背靠大山的講究。
住宅房屋建筑是按照《清工部工程則例》設計,同時又有典型的地方風格。其主體結構為清代小式木作臺梁式構架,建筑形式為磚石木混合結構。平面布局是按照中國民居傳統方式,沿南北縱軸對稱設計,并按前堂后寢的原則依次排列,整個院落錯落有致、流線分明。鱗次櫛比的住宅房屋與高聳的城垣融為一體,尤其突出了能攻易守、進退自如的軍事防御功能。
住宅群體共三進九座院落,共有大小256間房屋。現存院落6個,住房40余間,房屋營造為硬山,分卷棚頂、花脊兩種營造方式,形式風格特異的前廈回廊。院落群分別由中路院落和東西側跨院組成,中路院落為主體建筑,屬于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住宅。兩側跨院分別有私塾院、裁縫院、廚房院等。
院落間設有通道、房屋間以夾壁墻和暗道相連,通過石流向內宅供水,供物靠內外相通的壁洞。各房間冬季取暖采取中國傳統的火炕式。城堡內有50余間糧倉,可貯備大量糧油,地下埋有大量煤炭,有兩眼磚砌水井,遇到戰爭或災荒,即使經年不開城門也有足夠的生活保障。此外,內宅北大廳東西兩端硬山設有吊橋,聯接城墻頂部。
魏氏莊園以其顯著的軍事建筑特點聞名遠近內外,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被列為全省重點旅游景點,2005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成為濱州市首批3A級景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