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許多地方都可以見到一種高聳的古代建筑物——塔,它們豐富多彩,點綴著河山景色,有的已成為一個地方的標志。塔是宗教建筑物,我國建塔是從佛教傳入開始出現的一種新的建筑類型。佛教源于印度,塔也是從印度傳來的。
中國佛塔源于印度的窣堵坡(Stupa),翻譯成中文最常見的是“浮屠”,后來中國人創造出“塔”這個字,借用梵文“布達”(Buddha,佛陀的意思)的音韻,加上中文的偏旁部首“土”組合而成,表示埋藏佛的土冢。
塔是用來保存埋葬舍利的建筑物。舍利是梵文(古印度文)的音譯,佛祖釋迦牟尼涅槃后,弟子們將其火化,得到許多五光十色、晶瑩剔透且擊打不碎的珠子,稱為舍利子。凡是德高望重的僧人圓寂后的骨齒遺骸,也稱為舍利。由此可見,舍利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神圣之物,特別是早期釋迦牟尼的舍利,更是佛教徒頂禮膜拜的對象。為了表達對佛的虔誠信仰,信徒們爭相供奉,于是保存舍利的建筑物“塔”就應運而生。
印度的塔有兩種:一是埋藏舍利的窣堵坡,屬于墳冢的性質;二是舉行禮佛儀式的“支提”(Chaitya),類似廟宇形式。傳到中國之后,結合各種建筑形式大放異彩。
中國塔主要有三個部分:一是地宮用于埋葬舍利,采用中國陵墓地宮、墓穴的方式。地宮內主要安放的東西是一個石函,內中層層函匣相套,最里面一層就是放佛舍利之處。二是塔身,用于供奉佛像,登臨等用途,是塔的主體部分;三是塔剎,中國匠師將窣堵坡尊崇抬高置于塔頂,就變成塔剎。
我們可以從現存南北朝時期的敦煌壁畫中看到最早中國塔的形象。除此之外,早期著名的中國塔還有東漢永平十一年的洛陽白馬寺浮圖(《魏書·釋老志》公元68年),中平五年至出平四年(188-193年)徐州浮圖祠(《三國志·劉繇傳》),以及北魏熙平元年(516年)洛陽永寧寺浮圖(《洛陽伽藍記》)等等,都是樓閣式的高塔。
古代的塔有什么用途?
古塔在用途上,有了許多發展和變化,超越單純佛塔的限制,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登高望遠,當塔還是窣堵坡墳冢的時候,不論從對佛的尊崇上講,還是就其圓形覆缽的形式上說,都不宜攀登。印度塔與中國樓閣相結合,產生了這種最為廣泛的用途。南北朝時文學家庾信寫有《和從駕登云居寺塔》的五言詩。唐宋以后,登塔之風更盛,西安大雁塔的“雁塔題名”,成了文人學子追求向往的美事。
二是勘察敵情,塔不但高大而且隱蔽,還可以住歇,作為觀察敵情,防御射擊都能發揮極大的優越性。例如河北定縣的料敵塔,定縣是北宋與遼交界的定州,北宋將領們決定在城內開元寺建造舍利寶塔,甚至直接取名料敵塔。工匠們也將塔的高度修到當時的極限84米,這也是我國現存最高的古塔。當人們登上塔頂,極目四望,冀中平原的山水形勢盡收眼底。
三是導航引渡,由于古塔高聳挺立,很遠就能看到,所以許多古塔成為港口碼頭的重要標志。福建福州馬尾港的羅星塔在世界地圖上早被列為重要的航海標志之一。福建泉州的姑嫂塔、六勝塔都是航海的標志。安徽安慶的迎江塔屹立于長江轉折處,“點燃八百燈龕火,指引千帆夜競航”就是描述迎江塔的詩句。
四是裝點河山,美化風景。許多古塔成為一座城市,一個地區的象征。例如延安寶塔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標志,蘇州虎丘塔是江南秀麗的名片等等。古塔已經成為許多風景名勝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代的建塔制度
佛塔和寺院密不可分。早期佛教徒崇拜塔,將塔作為對佛的崇拜,也就是說,塔即是佛。魏、唐至宋之間,塔在寺院中的位置發生許多變化,從中可以看出對塔崇拜重視的程度,根據考察分析,主要有以下幾種:
中心塔院制度:一間寺院建造一座塔,不建大殿,以塔為主,周圍群房,將塔作為主要崇拜物。例如河南嵩岳寺就是一個方形塔院。
前塔后殿制度:寺院以軸線對稱布局,山門內為塔院,塔院內建塔,塔后見佛殿等建筑,這種布局將塔作為主要崇拜對象,如山西洪洞廣勝寺。
前殿后塔制度:寺院以佛殿為主,塔建在佛殿之后,退居次要位置。這種做法通常是宋代和宋以后的布局方式。例如,遼寧錦州廣濟寺。
寺院雙塔制度:唐宋兩代寺院常建雙塔,位于寺院大門前,或大殿前,一東一西,雙塔造型基本相同。例如,福建泉州開元寺雙塔,遼寧北鎮崇興寺雙塔,云南昆明大德寺雙塔。
塔殿并列制度:在寺院中,佛塔與佛殿并列布置。這種布置說明塔和殿同為佛,同為崇奉的對象,同樣重要。山門之內,東殿西塔,相互對峙。因為西方是日落之處,萬物的終結,佛的世界,涅槃的歸宿。塔殿并置布局始于南北朝,盛行于唐代,宋遼時期繼承并發展。例如,例如陜西周至大秦寺,日本法隆寺。
中國塔一般是隨著寺廟而建造,但現在許多地方是有塔無廟。歷代遺留下來的古塔,估計全國有三千以上,有七八百年以上歷史的在百座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