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塔基本是佛塔,是隨著佛教從印度傳入的。佛塔最初是用來供奉舍利、經卷或法物的,佛經中也說:“見塔如見佛”,所以塔對佛教來說很重要。
隨著漢傳佛教的形成,佛塔樣式也由印度的覆缽式塔漢化為具有中國建筑風格的亭閣式塔、樓閣式塔等。那么,每個朝代的塔有什么特點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東漢三國塔
佛教于東漢大規模傳入中國以后,與盛行的神仙崇拜相結合,也許在當時的民眾看來,西域佛陀與本土仙人差別不大,從而將其置于高樓之上便在情理之中。東漢末年,在江淮之間,開始建造佛塔。
初平四年(193年),丹陽人笮融擅自截留三郡錢糧,在下邳城南建造浮屠寺,寺內佛像外涂黃金,披錦彩袈裟。寺中塔九層八角,每層皆有飛檐,每面鑲有銅境,塔頂亦有一面銅鏡朝天,稱為“九鏡塔”。塔下為重樓閣道,可容三千余人誦讀佛經。每到浴佛會時,參觀拜佛的百姓多達萬人。笮融在下邳所建佛塔,成為我國早期佛塔的典型,影響直至唐初。
兩晉南北朝塔
280年,晉武帝滅吳統一中國,但門閥政體加劇社會矛盾,動搖王室基礎。八王之亂和其它外患,導致胡人南侵,西晉滅亡。317年,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即位,為晉元帝,東晉建立。東晉與北方的十六國并存,史稱東晉十六國。420年,劉裕廢晉安帝,建立劉宋,進入南北朝時期。南朝(420-589年)包含宋、齊、梁、陳四朝;北朝(439-589年)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在不安寧的環境中,佛教得到很大發展,鑿石窟建寺塔,盛極一時。
北朝佛教更盛,從平城(今大同)到洛陽各地,都曾大量建造佛寺、佛塔。北朝期間以北魏最繁盛,在北魏一百多年間,寺塔林立。
隋塔
隋代立國僅37年(581-618年),但由于皇帝喜奢華,大興土木,故建造了大量的宮殿、寺塔等。佛教盛行,隋文帝楊堅為其母祝壽,分三次在全國各州建塔約100多座。據劉敦楨先生研究,所建都為木塔,由于兵火均未保存下來。在多年的野外考察中,山東歷城四門塔是隋塔唯一實物。不過,大量建塔碑文可資佐證,唐釋道宣《廣弘明集》卷十九中,有文帝“立舍利塔詔”。
唐塔
唐代廣泛吸收外來文化,佛教得到很大發展,所建佛寺及佛塔數量甚多,分布地域也很廣。現存唐塔有幾個集中地:一是中原一帶,以河南嵩山為主;二是關中一帶;三是山西一帶;四是云南大理下關一帶,存有南詔塔八、九座;五是北京房山一帶。近年在吉林發現一座渤海國的塔。唐塔的現存總數,大約百余座。
唐塔平面以方形為主,少見六角、八角或圓形,其原因在于延續早期塔對木結構房屋的模仿。磚塔外觀主要有兩種,一為樓閣式,一為密檐式,形體都很高大,青磚砌筑,灰漿采用黃土泥。內部結構多呈空筒狀,各層設置木扶梯,年久腐爛,或遭火災后,內部成為一個空筒。
唐代大型塔中多為磚塔,常不設基座,塔身拔地而起,門洞分券形和方形兩種。密檐塔的第一層較高,二層以上逐步縮減,輪廓優美。塔身一般不做雕刻,很少使用斗拱。檐下多用菱角牙子疊澀,檐上多用反疊澀。塔門僅開在第一層,其余各層很少。
塔剎北方一般用磚、石,造型粗壯;關中及南方塔剎則多用金屬制作,極其細致。云南昆明、大理附近的塔剎高大,四角還有金雞作裝飾,未見于他處。
唐代小型塔中多為石質墓塔,便于在塔身雕刻,如在門側雕刻四大天王、力士或飛天等。山西原平縣城外的唐代方形石塔,塔剎部位雕刻城墻、城樓、角樓、高閣,具有史料價值且十分壯麗。
五代十國塔
唐以后,自907至960年的半個多世紀,為五代。這一時期戰爭頻繁,佛寺佛塔的建造較少。但在南方的閩和吳越兩地,由于王氏和錢氏政權實行保境安民,發展經濟,崇信佛教的偏安策略,出現過若干座著名的寺塔,閩如福州于山白塔、福州烏石山烏塔等。吳越如蘇州虎丘云巖寺塔、杭州鳳凰山梵天寺塔、西湖雷峰塔、靈隱寺雙塔、臨安功臣山塔、黃巖靈巖寺塔、義烏雙林寺鐵塔等。此外,其他著名的佛塔還有南京棲霞寺舍利塔、山西平順大云院塔等等。
五代十國塔的平面從方形過渡到六角形及八角形,雕飾漸漸復雜,極力模仿木構建筑。內部結構,由空筒式逐步向回廊式、壁內折上式過渡。樓閣式塔顯著增多。
宋塔
從960年始,宋歷時三百余年。宋初經濟繁榮,佛教發展。佛塔建造達到高峰。宋代佛塔中少數兼作其他用途,如瞭望、標志、引航等。唐及唐以前的寺院以塔為中心,所以塔在殿前,或自成塔院。宋代寺院則以殿為中心,所以塔在殿后,或在殿旁,形成塔和殿并列的格局,如陜西周至大秦寺。
宋塔類型可以分成兩類:一是體量較大的樓閣式塔,占全部宋塔的80%以上,其中又可分為帶外廊與不帶外廊兩種,顯著特點是都能登臨。另一類是體量較小的實心塔,包括造像塔、寶篋印塔、無縫塔三種。還有一部分塔外觀為樓閣式,實為實體的雕刻。例如,瑞安觀音寺石塔。
宋塔結構除沿用隋唐的空筒式外,創造了新型的壁內折上式。這種結構方式將塔身、樓層、塔梯三部分結合在一起,使橫向與縱向構成一個整體,大大增強了磚塔的結構強度。宋塔的建筑材料,有木、磚、石、銅、鐵和琉璃等。木塔僅東京開寶寺塔以及臨安梵天寺塔,現已不存。磚塔數量最多,至今大部分完整保存。
遼塔
遼代寺院規模不等,有的建塔,有的不建塔。在有塔的寺院內部,都將塔建在中軸線上,或大殿前面,或山門之內,完全依照唐代布局。從寺與塔并存的山西靈邱覺山寺、遼寧朝陽鳳凰山云接寺、內蒙古喀喇沁左旗精嚴寺、河北薊縣觀音寺、遼寧錦州大廣濟寺等,都可發現這一特點。
遼代磚塔多密檐式,此外遼塔也有少量樓閣式塔,遼塔臺基大都扁而平,距離地面砌出70-80厘米高度,平直無雕刻,例如遼寧錦西塔子溝小塔與上京南塔。少數將臺基做成很大的側腳,如遼寧義縣嘉福寺塔,有的將臺基砌得寬大,比基座寬出甚多。遼塔的門以券形為多,不同于唐宋塔多開方形門洞。券門內常施佛像,使之具有佛龕作用。
遼塔中比較重要的都層層做斗拱,徹底模仿木構建筑。用磚制做的斗拱,有砍磨與燒制定型兩種方式。塔身大多雕刻佛像、傘蓋、飛天,以及建筑形象如塔、經幢、城樓、角樓、飛橋、城門、城墻等。
金塔
公元1115至1234年,在我國東北,金取遼而代之。上京會寧府在今黑龍江省阿城縣,又設六京分管各區域。金代皇室也崇信佛教,故寺塔在其統治區內得到較大發展。金代寺院中多數建有佛塔,但保留到今的不多,大致有四種類型。
第一種仿唐塔,以洛陽白馬寺塔、河南陜州寶輪寺塔等較具代表性。方形平面、內部空筒、外部密檐,輪廓優美。檐下做菱角牙子磚,以疊澀磚層增加弧度。塔身無雕刻。各層施門窗,上下相對。第二種仿遼塔,為數較多,如遼陽白塔、遼寧開原石塔寺塔、北京昌平銀山大延圣寺塔、吉林農安塔等。第三種為金剛寶座塔,如正定大廣惠寺塔,此塔是中心一座大塔,角部四個小塔,造型奇特。我國現存這種類型的塔,僅此一座金代,其余皆為元明清遺物。第四種為幢式塔,一般體型小、多系石材建造,如北京潭柘寺塔林中幾座石基塔。
總之,金代塔除仿唐、仿遼兩大類外,其余沒有統一風格,也不成體系。造成此種情況之原因是,金代尚未發展就滅亡了。
元塔
從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建國,到惠宗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歷時近100年。元代推行喇嘛教,建寺造塔甚多,大部分是藏傳寺塔。北京妙應寺白塔,是一座大型喇嘛塔,建于至元八年(1271)。這座塔的設計有尼泊爾人阿尼哥參與。
昆明官渡鎮妙湛寺,建于元泰宣四年(1327),原有東西雙塔。道光十三年(1833)大地震,西塔傾記,僅余東塔。密檐實心方形磚塔,十三層,高17.5米。第一層塔身特別高,第二層以上疊澀出檐。東南西北各辟一窗洞,上下在一條直線上。塔頂以相輪作剎,四角各立金雞一只,尚存唐代風格。元代的漢式佛塔均仿照中原地區的標準建造,建成樓閣式或密檐式,數量不多,也無特殊創造。
明清塔
明清兩代經濟文化一度發達,建塔超過千座。帝王們信佛又信風水,故建造佛塔以外,還建造風水塔。制磚業發達,故磚塔甚多,僅南方有一些磚木或磚石混合塔。明塔中百分之八十為樓閣式,平面以八邊為主,也有方形和六邊形。大型塔多為八邊,多十三層,每層有塔室。樓梯多為壁內折上式。層層有檐,頂為金屬剎。塔的構造繼承宋代,將樓梯、樓層、外壁三者結合,空筒結構很少,都有臺基和基座。門窗洞口,南方開圭形或壸門形,北方開券形。明清塔中還有阿育王式、喇嘛式、金剛寶座式,種類齊全,但總體質量不如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