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古塔是我國古代的高層建筑,源于印度。在印度梵語中稱為“浮屠”,據說是有人出于向佛祖表達敬意而建造的,也有說是為了供奉佛祖的舍利而建造的。古塔是我國古代建筑中最為多樣、數量極大的建筑類型。
從文獻記載和石窟雕刻、壁畫中我們可以得知:塔的發展經歷了各種各樣不同塔形的歷史。從它們的外表造型和結構形式上來看,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亭閣式塔
亭閣式塔可以看作單層的樓閣式塔,外觀如同中國式亭閣頂上加上印度式塔剎。平面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圓形等等。早期的亭閣式塔為木結構,后來被磚結構所取代。最初塔內設神龕,供奉佛像或墓主人雕像,后逐漸發展為僧人墓塔。著名的有山東歷城四門塔、長清靈巖寺慧崇塔、三藏塔,山西五臺山佛光寺祖師塔、安邑泛舟禪師塔、明惠大師塔,河南登封會善寺凈藏禪師塔、安陽修定寺塔等等。
亭閣式塔結構簡單,易于建造。《洛陽伽藍記》記載帝王修塔的同時,也談平民建塔。白馬寺一條中記載,(公元75年)“明帝崩,起祇洹于陵上。自此以后,百姓冢上或作浮圖焉。”祇洹就是寺廟,這里是祭祠的意思,冢上浮圖就是這種小型的亭閣式塔。
在云岡石窟中,北魏時期的亭閣式塔大多是方形的,中國式亭子加上塔剎。敦煌壁畫中有北朝和隋唐時期的亭閣式塔,是木構圓形、六角形或方形的亭子加上相輪塔剎。圖中的敦煌壁畫是圓亭塔,北魏時期的作品,描述釋迦摩尼舍身飼虎的故事,在圓形穹窿塔身上加五重相輪,剎桿冠以摩尼寶珠,這座塔保留了較多外來風格。
樓閣式塔
樓閣式塔來源于中國傳統建筑中的樓閣。佛教傳入中國后,為了適應中國的習慣,以樓閣形式作為禮佛的紀念性建筑物。樓閣式塔可供奉佛像,還兼有登高望遠甚至軍事了望的功用,如北京良鄉的昊天塔。
樓閣式塔的造型特征是下有臺基、基座,上有木結構或磚石仿木結構的多層塔身,梁、枋、柱、斗拱等構件一應俱全。平面以正方、八邊或六邊形為多,塔頂呈攢尖狀,塔剎部件以覆缽好相輪為主,但形制多樣。有的樓閣式塔在第一層有外廊(“副階”),加強了上部的穩定性,也能有效地防止地基被雨水沖刷,提高了塔的壽命。
樓閣式塔是中國塔的發展主流,多見于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北方相對少些。著名的如山西應縣木塔、西安大雁塔、開封鐵塔、定州料敵塔、福建泉州開元寺雙石塔等。
金剛寶座塔
金剛寶座式塔起源于印度,象征對密宗金剛界佛祖的禮拜。佛經說,金剛界有五部,每部有一位主佛,金剛寶座代表神壇,五座塔分別代表五方佛。
最早的金剛寶座塔是印度比哈爾南部的菩提迦耶大塔,相傳這里是釋迦牟尼成道處,大約五世紀建造寺塔,屢毀屢建。今存為十九世紀重建的金剛寶座式塔,主塔高約50米,四角有四個與大塔相似的小塔。
中國最早的金剛寶座塔造型出現于敦煌北周石窟的壁畫,以及山西朔縣崇福寺北魏石刻。現存最早的建筑實物是明代北京真覺寺塔。著名的還有北京碧云寺、北京西黃寺清凈化域塔、呼和浩特慈燈寺舍利塔、湖北襄陽的“多寶佛塔”等。
密檐式塔
密檐式塔從樓閣式塔發展而來。木造樓閣式塔在轉化成磚石塔的過程中,向兩個方向發展,一是磚石仿木構樓閣式塔,一是密檐塔。密檐塔的特征是:
首先,第一層塔身比例特別大,是全部塔身的重點,裝飾豐富。大多飾以佛龕、佛像、門窗、斗拱等等,佛教內容與藝術手法都集中于此。其次,一層塔身以上,塔檐緊密相連,層層重疊,各層之間距離短小,沒有門窗柱子等樓閣結構。早期還設小窗,以后逐漸消失。如需要采光通風,在檐與檐之間開小空洞,但與內部樓層沒關系。最后,大部分密檐塔不能登臨。早期密檐塔縱有樓梯,也不為登塔眺望之用。遼金時期的密檐塔多為實心,完全不能登臨。
早期的密檐塔較簡單,塔身裝飾簡潔,出檐用疊澀。因為磚石的抗彎、抗剪能力很差,所以出短檐,檐下沒有仿制的斗拱、檁椽、瓦壟等構件。著名的有河南登封嵩岳寺塔、西安小雁塔、云南大理千尋塔等等。遼金時期的密檐塔得到極大發展,在華北、東北地區形成特殊風格:實心高塔,塔底增加高大的須彌座,一層塔身裝飾豐富,各層密檐增加斗拱、椽子、瓦壟等仿木構件。密檐塔達到一個繁復華麗的高峰,這種塔在北方一直延續到明代以后仍不斷建造。著名的有北京天寧寺塔、通縣燃燈塔、河北昌黎源影塔、正定臨濟寺青塔、遼寧錦州廣濟寺塔等等。
覆缽式塔
窣堵波傳到中國,與樓閣亭子相結合,創造出帶有中國風格的塔,原來的形象反倒淡化了。元代,窣堵波再度從尼泊爾傳入內地,并與藏傳佛教相結合,形成一種獨特的古塔形式,稱作覆缽式塔,或者喇嘛塔。
覆缽式塔的基本結構由四部分組成,從下到上分別是基座、塔身、相輪和塔剎。基座有方形、八角形、多邊形,少見圓形;塔身也稱塔肚子或覆缽,顧名思義如倒扣的缽體,覆缽基本保持了墳冢的摸樣;塔脖子又稱相輪,最多可以有十三層,所以也叫“十三天”;塔剎由傘蓋和寶剎組成。
覆缽式塔從北魏云岡石窟浮雕和敦煌壁畫中可以見到。但在元以后才大量興建,現存最早的一座大型喇嘛塔是北京妙應寺白塔,尼泊爾匠師阿尼哥設計并主持修建。明清時期,喇嘛塔繼續發展,成為高僧、和尚、喇嘛圓寂之后墓塔的主要形式,俗稱和尚墳。著名的喇嘛塔還有五臺山塔院寺白塔、北京北海瓊島白塔、揚州瘦西湖蓮性寺白塔等等。有些金剛寶座塔和過街塔上部的小塔也采用這種形式。
經幢式塔
經幢式塔是模仿佛教寶幢的塔。“幢”本是寺院中八邊形的柱狀法器,上下垂絲帛并繡有佛經或佛名,后為經久耐用改造為石質,幢身鐫刻《佛經尊圣陀羅尼經》或施主姓名。經幢式塔于唐代興起,遼代盛行,延續到清代,其中有的為經塔,有的為墓塔。
公元七世紀后半期隨著密宗東來,佛教建筑出現一種新類型––經幢,中唐以后,凈土宗也建造經幢,數量漸多;其中奉彌勒佛為主的僅在殿前建經幢一個,奉阿彌陀或藥師的則以兩個或四個經幢分立于殿前。這時經幢的形狀不但逐漸采用多層形式,還以須彌座與仰蓮承托幢身,雕刻也日趨華麗。經過五代到北宋,經幢的發展達到最高峰。現存宋朝諸幢中,以河北趙縣經幢的體形最大,而且形象華麗,雕刻精美,是典型代表作品。
異型塔花塔
花塔的基本特征是,在塔身上半部裝飾各種繁復的花飾,看上去好像一個巨大的花束,因此稱為花塔。裝飾的內容由簡而繁,豐富多彩,有巨大的蓮瓣,有密布的佛龕,有雕刻的各種佛像、菩薩、天王力士、神人、動物形象等等,用來表現佛教中的蓮花藏世界。有些花塔原來還涂上各種色彩,富麗堂皇。
從現存花塔實物中考查,早期花塔從裝飾單層亭閣式塔的頂部和樓閣式、密檐式塔的塔身發展而成的。山西五臺佛光寺的唐代解脫禪師墓塔,頂上裝飾重疊的大型蓮瓣,可說開花塔之先聲。宋、遼、金時期,真正形成花塔這種類型。全國現存花塔有十多處,著名的有北京房山萬佛堂花塔、河北正定廣惠寺花塔、曲陽修德花塔等。元代以后花塔逐漸絕跡,猶如曇花一現。
北京房山云居寺北塔,又稱“羅漢塔”,高30.46米。遼天慶年間(1111–1120)建。融樓閣式和覆缽式為一體的舍利塔,磚構。下部為八角須彌座,上建兩層樓閣,頂部置覆缽和十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