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筑中榫卯結構巧奪天工,是古代匠人的智慧結晶。它是古代中國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是在兩個構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
榫卯結構是一項精湛的木工技藝,早在石器時代榫卯結構就誕生了,它也是中國古代皇家建筑的主要結構方式。若榫卯使用得當,兩塊木結構之間就能嚴密扣合,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它也是古代木匠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工匠手藝的高低,通過榫卯的結構就能清楚的反映出來。
中國古典家具的榫卯設計,不同于傳統手工藝品,如玉雕、牙雕、鼻煙壺等,完全是技巧的純熟,為了裝飾而裝飾,取悅于人們的視覺快感。而家具中的榫卯設計必須在滿足人們的視覺美感后,還要求具有科學合理性,使其長久的耐用。
這就要求每個木料榫頭卯眼,必須根據家具的造型進行組合,從力學上每個木料所受到的承受力,在古代木工師傅的多年目測經驗中,能準確地判斷出來。
中國傳統家具自明末進入技藝巔峰。此后代代相傳,綿延至今,如今中國傳統家具文化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中國傳統實木家具的靈魂就是榫卯結構。整套家具甚至整幢房子不使用一根鐵釘,卻能使用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在人類輕工制造史上堪稱奇跡。這種傳統的民族制作工藝正是受到人們追捧的原因。
那么,為什么榫卯結構使用得越來越少這么少?
首先,大部分的榫卯很難在機械上,通過制作簡單的模具而成型,這樣導致成本上升,比如粽角榫,多用于框形的連接,從外看,三個面都是45度的斜線,非常漂亮,三角齊尖,但是內部結構復雜。此類榫卯幾乎無法通過現代機械一兩次出型,需要經驗豐富的木工花費很長時間才能做好。
現在只有極少數的木工懂得這些榫卯的制作技藝。在古典家具制作工廠里,一個十級木工的工資在1.2W--2W不等。哪怕是十級木工,他做一組粽角榫的時間也需要半天。
雖然榫卯也有大部分用機械輔助,采用半手工的形式,但是對于木工師傅來說,全手工的技術和工具還是要精確掌握。現在學徒太少了,青黃不接,不管是家具工還是雕刻工,工廠里盡是年紀大的先生在操持著,出品速度肯定快不起來。所以,見不到優秀的榫卯家具也就不足為奇了。
榫卯結構不僅僅是成本高,而且榫卯結構對材料硬度的要求也很高。要么硬如紅木,要么良如金絲楠。這些材料才能承載榫卯的價值,進而就是在市場上就看到價格讓人望而卻步的紅木家具了。所以,榫卯結構離我們越來越遠也就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