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帝的姓名是不可以直呼的,那怎么辦呢,就給皇帝上“號”,尊號、年號、廟號、謚號。
尊號和年號是皇帝活著時候叫的,死了就得叫廟號或謚號了。
尊號,也叫徽號,一般都是大臣給上的,像唐明皇的“明皇”、武則天的“則天”,還有“慈禧”。最開始尊號只有兩個字,后來越來越長,“越古金輪則天大圣皇帝”,“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圣母皇太后”。但尊號不是每個皇帝都有的,一般是很杰出的帝王或很愛虛榮的帝王才有。
年號是從漢武帝時開始有的,中國的第一個年號是“建元”,之前紀年,就用天干地支。年號一般是兩個字,也有多字的。老皇帝架崩,新皇帝一即位,通常才換年號,也有在位時就經(jīng)常換的,像武則天,她在位15年,就有14個年號,所以總是“元年”。到了明朝、清朝才固定下來,一個皇帝一輩子就一個年號(明英宗朱祁鎮(zhèn),因為重奪回皇位才有了兩個年號:“正統(tǒng)”“天順”;皇太極做汗時年號“天聰”,做皇帝時年號“崇德”),到現(xiàn)在,日本依然在使用年號,臺灣用“中華民國多少年”,相當(dāng)于年號的的一種變體。
謚號起源于西周,當(dāng)?shù)弁趸虼蟪妓篮螅靡粌蓚€字來概括出他一生的功或過。謚號的特點有三類:表揚類、批評類、同情類,一共也就五六十個字,所以歷朝歷代的帝王都用這些字。
表揚類的比如“文”,漢文帝劉恒,隋文帝楊堅,經(jīng)天偉地曰文;“武”,漢武帝劉徹、魏武帝曹操,克定禍亂曰武;“景”,漢景帝劉啟、清景帝載湉,布義行剛曰景;
唐朝以后,穩(wěn)惡揚善,批評類的謚號就比較少了,像紂王,殺戮無辜曰紂,“紂”就是西周給他上的謚號;隋煬帝,去禮遠眾,好內(nèi)遠禮曰煬;漢獻帝,知質(zhì)有圣曰獻。
同情類,像“愍”,在國遭憂曰愍,即位的皇帝還行,只是祖宗造孽,報應(yīng)在他身上了;“殤”,短折不成曰殤,有的皇帝在位時間很短就掛了,像漢殤帝。
明清兩代皇后的謚號,第1個字都是“孝”,第3個字用皇帝(她丈夫)的謚號。如果做了太后,死后的與皇帝同陵,謚號也要改為皇后。
從商朝開始,帝王建立廟號。
皇帝死后,要進祖廟,但又不能直呼其名,就有了廟號,X祖,X宗。“祖有功,宗有德”,一般開國之君稱“祖”,守城之君稱“宗”(“祖宗”就是這么來的),像李淵建立了唐朝,廟號“高祖”,李世民繼承高祖的基業(yè),所以廟號“太宗”。
元明清這三朝有些例外,像元朝的建立者是“世祖”忽必烈,他追封成吉思汗為“太祖”,因為元朝是從蒙古汗國發(fā)展而來的。
明朝“太祖”朱元璋架崩后,朱允炆即位,之后燕王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等于是從他侄子手里重新打下來了江山,所以朱棣死后廟號是“成祖”。
清朝有三個祖,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汗國,被追封為“太祖”;福臨因為入關(guān),廟號“世祖”;玄燁,本應(yīng)稱“宗”,但功勞太大,名為守城,實乃開創(chuàng),所以上廟號為“圣祖”。
在唐朝以前,不是每個皇帝死后都能進太廟,“天子七廟”,天子立家廟只能立七代祖宗,沒有廟號的皇帝,死后一般用謚號來稱呼,但從唐朝開始,每個皇帝死后就都能進太廟了,無論生前是好是壞,都有廟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