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說:“秋天一定要在北京的,北京的秋天沒有一樣不令你滿意的。”沒錯,秋天的北京,不但天氣美、景物美,而且在老北京味道濃厚的胡同中,還散發著讓人流連的傳統文化美。
近日來,正在舉辦“古韻今風·胡同文化季”的東四胡同博物館,就成為了很多北京市民在這個秋天里的打卡之地,尤其對于孩子來說,這里更是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地兒。這是因為這里舉行的“非遺文化傳統手工藝系列體驗活動”對孩子們太有吸引力了。
非遺文化手工制作體驗上演“親子樂”
都有哪些傳統手工藝制作體驗呢?有景泰藍、團扇、宮繡、陶瓷、竹編、銀飾、毛線編織等,每一種傳統工藝都讓孩子們流露出了濃厚的參與興趣,能讓孩子們發自內心的喜歡,這正是我們的非遺文化的魅力所在。幾乎每場體驗活動參與者都是爆滿的,在體驗活動開始前半個小時,預留的體驗座位就已經被先來的孩子們“搶光”了,而家長們則在孩子們旁邊不亦樂乎地各種“打下手”。
在手工制作開始前,老師們會把工藝制作要領、細節、步驟以及工具的使用方法講述清楚,然后帶著孩子和家長們一塊制作。孩子們稚嫩的小手雖然會顯得動作僵拙,但是都特別的投入,特別的專注。比如在制作宮繡作品時,要把絲線插入到的小小的針孔中,對孩子們來說這是有一定的難度的,但孩子們非常有耐心,一次不行就第二次,二次不行就三次,絕不輕言放棄,爭取獨立完成。
一針一線,一絲一扣,一筆一畫……在老師的指導之下,耐心地完成自己的作品,這樣的體驗過程,不僅讓孩子們收獲了做手工藝術的快樂,磨煉了意志,也讓非遺文化傳承的種子在他們的心中扎下了根。
一位參加了宮繡體驗的家長表示:“以前我們在電視上或在店里看到刺繡工藝品時,能夠感受到它們的精美,但是無法感知到每一件精美作品的背后付出了多少汗水。在這次體驗活動中,我們用了兩個小時只能完成一個很小的圖案,這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美好的作品來之不易,中國的傳統工藝文化博大精深。”
孩子們在現場制作非遺作品時表現出的熱愛和投入,讓傳承非遺文化老師們頗感欣慰。宮繡設計師趙謹百芝表示:“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他們對傳統工藝都特別的喜愛,參與熱情非常高,整場體驗活動充滿了愛,讓我們更堅定了做非遺文化傳播的信心。”景泰藍工藝傳承人張囡表示:“在體驗活動接近尾聲的時候,有很多家長不舍得離去,想把作品完成得更好,讓我十分感動。”
胡同博物館為“守藝人”找到“歸宿”
由首創經中主辦、東四街道辦事處協辦“古韻今風·胡同文化季”隸屬北京國際設計周設計之旅活動之一。東四胡同博物館聯合與清美智想工作室、清華大學學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與保護協會、中國傳媒大學校友創業聯合會共同開展了一系列非遺特色體驗活動,希望從不同維度讓更多的市民讓走近非遺、認識非遺。
濃縮了老北京“四九城”風貌的東四胡同博物館與非遺文化有著先天的融合度。宮繡設計師趙謹百芝表示:“在東四胡同博物館開展非遺活動,無論是從建筑環境、藝術氛圍,還是人與環境相互融合的人文感觸,都與我們傳統工藝文化很好的相融,也能讓體驗者在參與中能享受到這種整體相融的氛圍,感覺特別棒。”
扎染傳承人曹玉水表示:“胡同是老北京人們生活休憩之地,也是北京建筑非遺文化重要組成部分,這里對北京市民有著天然的吸引力,在這里舉辦非遺文化體驗活動,絕對不會缺少人氣。”
景泰藍工藝傳承人張囡表示:“通過這次體驗活動,也給我帶來了很多啟迪。在以后的互動體驗中,我可以把景泰藍制作過程更加簡化一些,貼近當下,把流行文化和傳統文化相結合,把工藝美術和實用性做結合,相信會讓更多人喜歡上這門工藝。”
東四胡同博物館作為首創經中遵循“騰籠換鳥”思想升級改造歷史文化街區的樣板項目。首創經中在積極探索老城文化及生活空間升級改造的同時,也在文創板塊業務方面快速推進,已主導了一批“文化+”概念、多元化、多形態的文創產業園項目逐步落地。
以東四胡同博物館為例,在成功實現了“四九城”歷史風貌和京味文化留存目標之后,又通過“文化+”概念賦能,成為了重要的非遺文化傳承之地。在這里搭建非遺文化傳播平臺,如同為傳承非遺文化的“守藝人”提供了非常好的“歸宿”,不僅能吸引更多的市民百姓參與進來,還能讓非遺文化的種子真正在人們心中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