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為四大名亭之首,始建于北宋慶歷六年(1046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記》一文而聞名遐邇。"滁之山水得歐公之文而愈光"。膾炙人口的佳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更是家戶喻曉。景區內亭、臺、軒風格各異,園中有園,景中有景,人稱"醉翁九景";其中歐陽修手植梅為全國四大梅壽星之一,歐陽修手書《醉翁亭記》碑堪稱稀世至寶;醉翁亭被譽為"天下第一亭"。
醉翁亭為中國傳統的歇山式建筑,吻獸伏脊,亭角夸張地飛起,如鳥展翅。亭內可容十多人,南北框門設有格花和浮雕花卉,亭內有晚清時制作的八幅“八仙過海”浮雕。亭中新塑歐陽修立像。沿亭四周有木攔圍護,以供觀覽山景。亭東的石壁前藤蘿低垂,山花掩映,壁上有多處摩崖石刻,皆為記載醉翁亭的興衰和對該亭的詠歌感嘆,其一為南宋人篆書“醉翁亭”三個大字。亭西有一碑,鐫有蘇軾手書的《醉翁亭記》全文,筆勢雄放,人稱“歐文蘇字”,并為二絕。亭后有一高臺曰:“玄帝宮”。二賢堂在醉翁亭北側,上為小瓦結頂,十六根立柱三間通聯,格花門窗。堂外山崖上有南宋崖刻“二賢堂”三字隸書。醉翁亭西有二亭,一上一下。上面為古梅亭,有歐陽修手植之古梅,原為四角廳堂,題為“瑞梅堂”,下面為意在亭。
醉翁亭一帶的建筑,布局緊湊別致,亭臺小巧獨特,具有江南園林特色。亭園內有九院七亭:醉翁亭、寶宋齋、馮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覽余臺,風格各異,互不雷同,人稱“醉翁九景”。醉翁亭整個布局嚴謹小巧,曲折幽深,富有詩情畫意。
寶宋齋
出醉翁亭往西有一小室,名曰寶宋齋,是專門收藏宋代珍寶的地方,齋內的石碑上鐫刻著歐陽修《醉翁亭記》全文,字為蘇東坡手書。此齋為明代南京太仆寺少卿馮若愚所建。寶宋齋是明人為保護蘇軾手書《醉翁亭記》而建。齋內有兩塊石碑,正反兩面鐫刻著蘇東坡所書《醉翁亭記》全文。寶宋齋南面是一個面積較大的庭院,院內有意在亭、古梅亭、影香亭、怡亭等亭臺建筑。
馮公祠
馮公祠是后人為紀念馮若愚建寶宋齋的善行,在寶宋齋附近建了一座馮公祠。馮公祠的楹聯是:泉聲如聽醉翁操;海日已照瑯琊山。
古梅亭
古梅亭在醉翁亭院的北面,因亭前有一株古梅而得名,又稱賞梅亭。在影香亭與古梅亭之間是一株據說為歐陽修親手栽種的古梅。古人為賞梅在古梅北建有一亭,稱古梅亭,為明代滁州判官張明道所建。在亭子的不同位置能夠看到古梅的各種姿態,古梅亭楹聯:寒流疏影;翠積清香。品節追歐蘇,千載芳梅撐鐵骨;冰姿宜水月,一天香雪蕩春風。
讓泉
讓泉位于醉翁亭前。離醉翁亭不遠,有泉水從地下溢出,泉眼旁用石塊砌成方池,水入池中,然后匯入山溪。泉水,溫度終年變化不大,保持在17℃—18℃,水池三尺見方,池深二尺左右。池上有“讓泉”二字碑刻。
醉翁亭是滁州具有代表性的景觀,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深厚的人文底蘊、令人忌仰的飲公操守。以《醉翁亭記》和醉翁亭為中心形成的“醉翁文化”,是歐陽修留給滁州人民的精神遺產,已成為滁州文化中具有生命活力的品牌文化和魅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