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貝聿銘。 圖片來自人民網
昨天,是華裔建筑師貝聿銘先生的百歲生日,他是享譽全球的建筑師,投身建筑事業70多年來,優秀的作品早已遍布世界各地,被譽為“現代建筑的最后大師”。“最美的建筑,應該是建筑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貝聿銘曾這樣說過。如今邁入期頤之年,回望百年歷程,盧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仍如寶石般璀璨,故鄉的蘇州博物館日益展現出古典和現代融合的氣質。

盧浮宮玻璃金字塔。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

肯尼迪圖書館。

美國華盛頓國家藝術館。視覺中國 供圖

蘇州博物館。 新華社 發
來自東方的高貴氣質
在世人眼中,這位穿著講究,喜歡袖釘和口袋巾的老頭用才華征服了全世界。如果一百年前有“官二代”這個詞,貝聿銘無疑正是這群人中的一輪朝陽。不過,在當時動蕩的社會面前,一切生活安定的期望都是泡影。年幼的貝聿銘隨父母在蘇州、廣州、香港、上海多地輾轉,童年生活與安穩絕緣。13歲時,他的母親去世,父親難以承受亡妻之痛,遠走歐洲出任中國駐意大利公使,把貝聿銘拋在蘇州,更是讓這個青春期的少年缺乏歸屬感。
1935年,在當年的留學潮下,18歲的貝聿銘遠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攻讀建筑學,和另一位中國建筑大師梁思成成為校友。但他沒想到,這一離開,就是和家鄉近40年的闊別。年輕的貝聿銘接受建筑教育的時期,正是建筑思想最激蕩的年代,也正因為這種時代背景,他很幸運地遇到了歐洲和美國建筑界的領袖式人物。在此期間,1935年柯布西耶在MIT的演講,被貝聿銘稱為“我建筑教育中最重要的兩天”。1938年,貝聿銘遇到在事業跟生活上相伴一生的陸書華。1942年,當時已是貝聿銘妻子的陸書華入讀哈佛大學攻讀景觀設計碩士學位;同年,貝聿銘選擇當時建筑思想更為創新活躍的哈佛,拜讀于當時作為建筑學系主任的格羅皮烏斯門下。
精彩絕倫的作品遍布世界
在美國,貝聿銘先后取得麻省理工建筑學學士及哈佛大學碩士學位,并在1948年,進入地產商齊氏威奈公司擔任建筑部總監。雖然總監職位看似光鮮,但這個年輕人清楚,在國內的動蕩環境下,出身名門的自己和家鄉正在越走越遠。1954年,由于身份問題回鄉無望的貝聿銘,加入美國國籍,從此成為一名美籍華人。之后,這位背井離鄉的游子只能把中國情結融進自己的設計,寄托思鄉之情。隨著貝聿銘在美國建筑界的名氣越來越大,他的東方背景和家族故事在更廣的范圍內被傳播和熟知。而他與建筑界、文化界、商界乃至政治界主流話語圈或遠或近、或疏或密的關系,也使得他的身上籠罩了幾分神秘色彩。有人形容他“對權力的各種微妙關系的敏感程度,可與聲吶相媲美”。
從哈佛畢業后,貝聿銘開始了自己的建筑職業生涯。70多年來,這位建筑界的華裔奇才為世界帶來了各種精彩絕倫的作品。包括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肯尼迪圖書館、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以及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和蘇州博物館等。貝聿銘的作品多以公共建筑和文教建筑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筑,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追求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間觀念。他的建筑作品散布全球,包括中國、法國、美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加拿大、盧森堡,甚至遠至卡塔爾。
心中永不忘一個“中”字
據粗略統計,貝聿銘設計的大型建筑在百項以上,獲獎50次以上。他在美國設計的近50項大型建筑中就有24項獲獎。貝聿銘1979年榮獲了美國建筑學會金質獎章,美國建筑學會還把當年定為“貝聿銘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句話正是出自貝聿銘之口。不過,就算獲得外界再高的認可,也無法改變他幾十年有家不能回的事實。甚至在給孩子取名時,貝老也必帶“中”字,這才有了他的兒子姓名:貝定中、貝建中、貝禮中。這么做當然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
去國幾十年,1974年,貝聿銘終于獲得機會,第一次回國,中方邀請他在故宮邊設計修建一座高層建筑,沒想到被他以“和周遭環境不融合”為由拒絕。正是那時起,北京市才出臺限高令,禁止故宮周圍修建高層建筑。在這之后,貝聿銘先后為中方設計了北京香山飯店、香港中國銀行大廈、中國銀行總行等地標性作品。這些極具中國特色的建筑都是這位外籍游子思鄉的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