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石文化和石雕藝術歷經千年而日盛。壽山石獨居福建省福州北部山區,其質地細膩柔美,紋理多姿,色澤萬千,有“國色天資”之精妙,素有“天遣瑰寶”“石中之王”的美譽,是中國傳統“四大印章石”之首。壽山石雕為中國民間雕刻藝術之一,技法豐富多樣,精湛圓熟,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壽山石雕藝術始于南朝,興于唐宋,成熟于元明,極盛于清代,復興于當代。
南朝時期
南朝時期,中原漢人陸續南遷,使原古越人居住的閩中地區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響。經過長期的文化交融,閩人與閩文化應運而生。1954年在福州南朝墓葬中發掘出土了呈臥伏狀的石豬,長條形石料稍加琢磨,線條簡單刻畫形象。這一發現對后世研究壽山石雕的歷史淵源提供了寶貴的史料。
唐朝
唐朝社會安定文化繁榮,宗教昌盛,素有“佛國”之譽的閩越之都福州風景秀麗,自然大興寺院。廟內僧侶常在汲水或耕種時發現壽山石,因見其溫潤可愛,于是常常將其磨礪雕琢成佛像、香爐和念珠之類,還當作禮品饋贈香客,壽山石雕也隨香客外流。
宋朝
宋朝時,經濟文化重心南移,福州成了東南沿海市場發達的都會,也促進了壽山石的開采和雕刻。福州地區的宋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壽山石俑,有披甲戴盔、執劍握刀的武俑,有長袍高髻、戴冠持笏的文俑,還有勞作舞蹈、姿態優美的平民俑。和前代比起,雕刻技巧大為提高,并有官設壽山石雕作坊。
元明之際
元明之際,壽山石以潔凈如玉、柔而易攻,成為最佳印章用材之一,備受書畫篆刻家的賞識。雕刻藝人在繼承古代玉璽、銅印等紐飾技藝的基礎上發展了印紐藝術。同時,受中國畫的影響,壽山石高浮雕技法更臻完美。
清代
至清代,壽山石雕已經走過了千年歷程,進入了昌盛期。壽山石文化昌盛的標志之一就是出現了一批技藝超群的藝術大師,首創“審曲面勢”雕法的楊玉璇,以刀法古樸、構思精妙為公認的壽山石雕鼻祖;喜用夸張手法刻獸紐的周彬,多取青銅器紋樣,并在紋中隱刻雙勾篆字“尚均”,其精細雕風令人嘆服。最早的兩部壽山石專著也出現在清代福建侯官縣學者高兆著的《觀石錄》、浙江蕭山人毛奇齡著的《后觀石錄》里。前后觀石錄的問世對壽山石文化的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壽山石雕在中國傳統玉石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相關雕刻品已成為高雅、精美、凝重和睿智的象征。壽山石雕追求既雕既琢的藝術效果,提倡返璞歸真,故以“相石”為重要環節,講究利用石形石色,巧施技藝,以達到“天工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