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文廟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據史料記載,長春文廟最初由當地鄉紳朱琛捐資修建,光緒二十一年(1894年)和1924年,由長春知府楊同桂、長春縣知事趙鵬第主持過兩次大規模的維修和擴建。這里曾呈現出“門前古榆參天,花草滿壇,泮池如新月,虹橋飛架其上”的動人景象。
建筑特點
當年的文廟占地10000平方米左右,門前古木參天,花草滿壇,門口有泮池,虹橋尺架其上,過橋就是高大壯觀的欞星門,門高7、5米。寬8米,門樓上書有“欞星門”、“取土”、“必得”等字,字跡蒼勁挺拔。進門后,中院是文廟的主體建筑——大成殿,大成殿當年富麗堂皇,軒昂莊重,殿內供奉著孔子及其弟子72賢人的牌位。西院是孔子家廟,東院是孟子廟和文昌閣。文昌閣是藏書樓.在新中國建立之前的漫長歷史時期里,凡有一定規模的城市,都要修文廟,以此來尊崇和宣揚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長春文廟經過百余歷史塵煙的洗禮,仍能看出當年那種氣勢磅礴的建筑格局。
長春文廟是一座由殿堂和門廡圍合而成的三進院式仿古建筑:由南向北依次為照壁、泮池、泮橋、欞星門、東西更衣廳、孔子家9廟、孟廟、東西配殿、大成門、大成殿以及崇圣殿組成,整體布局嚴謹,錯落有致。
祭孔儀式
文廟每年陰歷二月、八月,大成殿門前露臺前都要舉行祭祀“孔子”的儀式,地方文武百官和學校師生向圣賢塑像行參拜大禮,“鐘磬齊嗚,韶樂繞梁”,場面頗為壯觀。祭孔典禮主要目的是將傳統文化用儀式的形式展示給民眾,祭孔的六個樂章高度評價了孔子偉大的一生,歌頌了他博大精深的儒學思想和對整個社會文明的教化作用。儀式并不拘泥于古代宏大的祭祀場面和祭器的華麗精美,而是著重于激發人們對于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長春文廟每年參與全球祭孔活動的本身,就是要向世界展示長春文化城的魅力。
長春文廟經過近年來一系列的修復擴建,現在已經發展成為長春文廟歷史文化街區(孔子文化園),除了作為長春百年文化教育的歷史見證之外,更成為宣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主旋律的有力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