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文廟坐落在哈爾濱市南崗區東端文廟街北側,坐北朝南,地勢南高北低。修建于民國時期,是東北地區面積最大、建筑等級最高、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孔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哈爾濱文廟始建于1926年,于1929年竣工。原占地面積6萬平方米,現2.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674平方米。其規模僅次于山東曲阜孔廟和北京孔廟,但由于它是11開間的,等級確是全國之最。山東曲阜孔廟和北京孔廟為9開間的,小的還有5開間、3開間的。由于哈爾濱文廟建筑雄偉壯觀、金碧輝煌,因此被稱為哈爾濱的“故宮”。
哈爾濱文廟是典型的三進式仿清古建筑群,結構為三進院落,以大成殿為中心,南北形成一條中軸線,由南端的影壁墻向北,經泮池、泮橋、欞星門、大成門,至第二進院落大成殿,最后收尾于第三進院落的崇圣祠。坐落在中軸線兩側的牌樓、石碑、配殿、掖門都是對稱配列的。
文廟的三進院落在中軸線的貫穿下層層遞進,一氣貫通。它雄偉壯觀的氣勢,向人們展示著空間之美。文廟的主體建筑采用了我國廟宇建筑最尊貴的“黃琉璃瓦”,即“皇頂”,屋頂款式也使用了最高級的“廡殿頂”與“重檐廡殿頂”,彩繪也使用了最高檔的“金龍和璽”彩繪,這些都是帝王御用的建筑規格,屬于皇家建筑。可以說文廟是哈爾濱的“小故宮”。
文廟分為前、中、后三個院落。面闊11間,在全國的孔廟中獨一無二,北京和曲阜孔廟大成殿面闊也只有9間。前院設有長約40米、黃瓦紅墻的影壁,上有彩釉琉璃雕花磚,又被稱作“萬仞宮墻”。按照舊時的傳統,建好的文廟一般先不修正門,須由當地的狀元舉行祭祀,禮拜過孔子之后,才推倒影壁興建正門。不過,哈爾濱文廟建成后,科舉制度業已廢除,再也沒有新狀元來完成這一任務,文廟的正門至今沒有修建起來,游人參觀文廟也一律走西側門。
影壁之后是東、西兩座牌樓,額聯上分別題著“道冠古今”、“德配天地”。接下來,便是泮池泮橋,泮池形如半月,池上架著一座單孔漢白玉拱橋,池畔拱衛著46根望柱,也是一色兒的漢白玉。池北是象征天下英才盡匯于此的欞星門,造型與東西牌樓相似,并稱三樓。
穿過前院就到了金碧輝煌、氣勢不凡的大成門,這里是主院的入口。大成門為五開間單檐廡殿頂。過了大成門,眼前便是文廟的主體建筑——大成殿,殿前兩座馱碑,據說其中一座是由張學良將軍親筆所題。大成殿為重檐廡殿頂,橫闊十一間,黃琉璃瓦與朱紅大柱,外檐及廊內皆有金龍和璽彩繪,殿前設有九階漢白玉御路,其規格之高甚至超過了曲阜孔廟。大殿之內供奉著孔子、四配神以及十二先賢的牌位,兩側配殿規格略低,屋頂僅用灰陶瓦及綠琉璃瓦,供奉著孔子眾弟子的牌位。
后院以供奉孔子五代先祖的崇圣祠為中心,該祠為七開間單檐歇山頂。2008年文廟修繕時,在大成殿屋頂正脊的筒瓦內發現了一錠重約100克的銀元寶,底部還刻著“濱江翠華”四字。這錠元寶現已上交文化部門,但正脊內又重新放入了“三寶”,即藏有北京奧運火炬全球傳遞路線的紀念光盤;由黑龍江省文化廳廳長撰寫、刻于銅板上的“文廟大修頌”以及龍江的特產“五谷雜糧”——大豆、玉米、高粱、水稻和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