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武氏墓群石刻位于嘉祥縣紙紡鎮武宅山村北,為東漢晚期武氏家族墓地石刻建筑,始建于東漢桓、靈帝時期,又稱武梁祠、武氏祠。
現存石闕、石獅各一對,石碑兩塊,祠堂石刻構件四組40余石。全石結構,石刻畫像,內容豐富,雕制精巧,是我國保存完整的漢代石刻藝術珍品。
石闕與石獅原為武氏墓地神道設施,對闕對稱,間距4.15米,由基座、闕身、櫨斗、闕頂組成。重檐平伸,頂刻四坡瓦壟,傍依單檐子闕,通高4.30米,基座各寬2.58米,厚1.4米,通體刻畫像及花邊紋飾。
兩闕身正面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題銘90余字,記有立闕人武始公暨弟綏宗、景興、開明及營造工匠姓名,石闕被譽為“天下第一闕”。
一對圓雕石獅相對立于闕前兩側,高1.24米,長1.45米,巨口膛目,昂首顧盼,渾樸端莊,形態生動。石獅是我國歷史上最早有確切年代記載的石獅,堪稱“石獅鼻祖”。
196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4年將處于深坑中的石闕、石獅,按原位置提升到現在的地坪以上,并建立了寬敞的保護室。
武氏祠漢畫像石是中國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漢碑、漢畫像石群。畫像內容豐富、取材廣泛,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東漢時期的社會狀況,風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
作為漢代地下墓室、墓闕和廟闕等建筑上雕刻畫像的建筑構石,漢畫像石被譽為“繡像的漢代史”,對漢代以后的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濟寧是漢畫像石分布最為密集、發現數量最多的地區,也是漢畫像石兩大發源地之一的中心區域。
濟寧一帶的漢畫遺存,從數量種類上有近三千塊,種類上有祠堂、宮殿等地上建筑構件,以及石槨、石室等地下墓室構件,從漢畫遺存出土數量、質量上皆位于全國之首。因此得到“天下漢碑半濟寧、濟寧漢畫甲天下”的美譽。
武氏墓群畫像石雕刻技法主要采用壓地隱起,既保持了平齊的壁面,又使畫像躍然而出。物像外石面留有整齊細密的豎線鑿紋。構圖分層分格組合,層次井然。這批石刻藝術以其鮮有的“畫像古樸,八分精妙”引起世人的注目,名家學者爭相拓墨,中外書刊廣為著錄。
武氏祠內的許多畫面,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標志性圖案,被各類教科書、歷史書籍、圖冊、郵票等廣泛引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價其超過了同時期埃及浮雕、古希臘瓶畫,并稱為“世界三絕”,蜚聲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