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紫關古建筑群位于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荊紫關鎮,是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歷史文化名鎮,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該鎮西傍丹江,東依猴山,居豫、鄂、陜三省接壤地帶,位置險要,臨著丹江航道重要碼頭,是商業要地、軍事關口。
我國最早的地理書籍《禹貢》記載:荊紫關早在戰國以前就是“西接秦川,南通鄂渚”的交通要塞,為唐代后期形成的商業古鎮。清代建筑風格的房舍沿街分布,古建筑林立,星羅棋布,錯落有致。南街設關門,磚石結構,二層級,單拱門,跨街而立,上書“荊紫關”三個大字,1914年建。
關門內為平浪宮,建于清初,屢有重修,取名寓風平浪靜之意。該宮坐東向西,占地460平方米,硬山式建筑,院內建三級疊檐、四角攢尖式鐘、鼓樓各1座,樓外碧瓦金檐,頂立鋼叉,氣勢雄偉,玲瓏剔透。上殿供奉楊泗將軍塑像及船家歷代先賢牌位。
荊紫關古街道,南北走向,長約五里,分北街、中街和南街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是直街,街與街的連接處有斜彎。街道不寬,有丈余,兩邊原有窄溜溜的水漕汨汩流淌,很有情趣。街面昔日全用鵝卵石堆徹,干凈而獨具風格,只是近年水漕和街面遭到破損,難見過去那種明朗幽雅的景色。一街兩行2200多間民房和700百余間街面房均為清代建筑,基本維持著原貌。
昔日的整個街道上,時有樓閣疊錯,顯示著街道的不同層次。就整個古街道而言,中街的房舍建筑規格最好,北街次之,南街較差,豪賈富商昔日多聚居北街和中街,南街多是住的普通百姓,且多是回民。
古街道上的房舍,一般臨街的都是門面房,木板嵌成門面,晝抽夜閉,便于做生意。里面多是院落,兩側還有對稱的廂房,廂房一般都是后墻高,前墻低,一個坡面,屋深很淺,便于利用狹窄的空地搞對稱建筑,使其布局嚴謹,結構合理。每一個院落的門面房兩側前坡都有兩米長的封火山高疊,意在阻斷意外的火勢,實際也增添了房舍的美觀程度。
據記載,從明朝萬歷年間到清末時期的三百多年里,這個古街道是豫、鄂、陜三邊地區百里之內最為繁華的集鎮,街道上整日人來車往,,如淅川寺灣、西簧、大石橋、老城和西峽、陜西的商南、丹鳳,湖北鄖縣、劉洞等地居民的生活用品,大都在此購置。
荊紫關一年四季天天有集,平均每天上市達七千人,節日和農閑時候,多至上萬人,沿街設有茶館、飯店、酒店達十余家。商鋪發林立,貨源豐富,物資繁多。
古街道上的建筑群很多,錯落有致,陪襯生輝,雖有損壞,目前還殘存有府臺衙門、清真寺、關門、平浪宮、萬壽宮、馬飲橋、禹王官、山陜會館、新石橋、城隍廟、古碼頭、永安城遺址等使其獨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