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閣位于山東省煙臺市蓬萊市丹崖山巔,是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素以“人間仙境”著稱于世,其“八仙過海”傳說和”海市蜃樓”奇觀享譽海內外。
蓬萊閣是一個中國古建筑群,包括三清殿、呂祖殿、蘇公祠、天后宮、龍王宮、蓬萊閣、彌陀寺等幾組不同的祠廟殿堂、閣樓、亭坊組成的建筑群,面積1.89萬平方米。因為蓬萊閣的神奇景象和宏偉規模,與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一起并稱中國古代四大名樓,閣內文人墨寶、楹聯石刻,不勝枚舉。
蓬萊閣的主體建筑建于宋朝嘉祐六年(1061年),歷代都進行了擴建重修。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巡撫李戴于其旁增建了一批建筑,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知府楊豐昌和總兵劉清和主持進行擴建,使其大具規模,后又得以多次修繕,1982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閣樓高15米,坐北面南,系雙層木結構建筑,閣上四周環以明廊,可供游人登臨遠眺,是觀賞“海市蜃樓”奇異景觀的最佳處所,每年都能吸引無數的游人。閣中高懸一塊金字模匾,上有清代書法家鐵保手書的“蓬萊閣”三個蒼勁大字,東西兩壁掛有名人學者的題詩。位于蓬萊閣下的仙人橋,結構精美,造型奇特,傳說為“八仙”過海的地方。
秦始皇訪仙救藥的歷史故事和八仙過海的神話傳說,給蓬萊閣抹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素有仙境之稱的蓬萊,傳說蓬萊、瀛州、方丈是海中的三座神山,為神仙居住的地方,自古便是秦皇漢武求仙訪藥之處。
廣為流傳的“八仙過海”的神州傳說,便源于此,相傳呂洞賓、鐵拐李、張果老、漢鐘離、曹國舅、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八位神仙,在蓬萊閣醉酒后,憑借各自的寶器,凌波踏浪、飄洋渡海而去,留下“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的美麗傳說。
蓬萊是中國古代民間和道教傳說中著名的神仙住所和人間仙境。傳說公元前3世紀,中國的統治者秦始皇聽說這里生產一種長生不老的藥物,而且還有神仙出沒。于是他下令讓一個叫徐福的人,帶領著很多童男童女前往尋找神藥。后來,中國道教就把該地作為圣地。而歷代朝廷也先后在這里建立了不少宮觀,蓬萊閣就是其中之一。
蓬萊閣高踞丹崖極頂,其下斷崖峭壁,倒掛在碧波之上,偶有海霧飄來,層層裹纏山腰,畫棟雕粱,直欲乘風飛去。游人居身閣上,但覺腳下云煙浮動,有天無地,一派空靈。前人詩云:“嵯峨丹閣倚丹崖,俯瞰瀛洲仙子家。萬里夜看日賜谷日,一簾晴卷海天霞。”
蓬萊閣下海中,道道礁石高出水表,如翹如躍,名曰漁梁。時有三五老翁垂釣其上,得魚掬水而烹,佐酒怡然自得,樂極而歌,此唱彼和,一派恬淡情韻,大似桃花源中世界。前人詩云:“舴艋乘風掛揖輕,虬龍蟄穴浪花平。
蓬萊是古代登州府署所在地,管轄著九個縣一個州,是當時中國東方的門戶。久負盛名的登州古港,是中國古代北方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和軍港,與我國東南沿海的泉州、明州(寧波)和揚州,并稱為中國四大通商口岸,并且是我國目前保存得最完好的古代海軍基地。
蓬萊閣下,有一座蓬萊水城。水城沿著丹崖絕壁向南筑起,為我國現存古代海軍基地之一,又名備倭城,原為宋代邊防水寨“刀魚寨”舊址。明洪武九年(1376年),依山勢構筑城墻,引海水入內,以停泊船艦,操練水師。
蓬萊水城周長約1.8公里,面積25平方公里,整個城池只有南北兩門,北門叫水門,門上建有柵閘,以控制船只出入;南門為振陽門,與陸地相連,供車馬行人出入。北門設有兩座炮臺,分列東西,控制附近海面。水城進可攻,退可守,實為一嚴密的海上防護體系,在我國海港建筑史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極高的歷史文物價值。
蓬萊閣歷經風雨滄桑,如今已發展成為以古建筑群為中軸,蓬萊水城和田橫山為兩翼,四種文化(神仙文化、精武文化、港口文化、海洋文化)為底蘊,山(丹崖山)、海(黃渤二海)、城(蓬萊水城)、閣(蓬萊閣)為格局,登州博物館、古船博物館、田橫山、合海亭及黃渤海分界坐標等20余處景點為點綴,融自然風光、歷史名勝、人文景觀、休閑娛樂于一體的風景名勝區和休閑度假勝地。
蓬萊閣景區先后榮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創建文明行業先進單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旅游行業最佳誠信單位”、“全國首批5A級旅游景區”、“全國文明單位”、“中國馳名商標”、“山東省質量管理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服務標準化示范單位”等稱號,導游科獲得“全國青年文明號”和“全國巾幗文明示范崗”等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