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靈寺,位于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西南35公里處的小積石山中。炳靈寺最早叫“唐述窟”,是羌語“鬼窟”之意。后歷有龍興寺、靈巖寺之稱。明永樂年后,取藏語“十萬佛”之譯音,稱作“炳靈寺”或“冰靈寺”之名。炳靈寺在唐代稱為龍興寺,宋代稱為靈巖寺,初建于16國時期的西秦。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元、明、清各代擴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
炳靈寺分為上寺、下寺、洞溝三部分。分布在大寺溝兩岸的紅沙巖上,洞窟層層疊疊,棧道曲折盤旋而上。炳靈寺石窟現存窟龕196個,石雕像694身,泥塑82身,壁畫900多平方米。最大的唐代彌勒坐佛高達27米,最小的雕像高10厘米。其中,西秦開鑿的有2窟1龕,北魏開鑿的有8窟25龕,北周的有2窟,隋代的2窟,唐代的有20窟113龕。唐代作品藝術成就最高,當時僧人達到3000多人。該窟中的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名僧法顯的墨書題記,是國內石窟中保留最早的紀年題紀,對全國其他古老石窟的斷代提供了標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
炳靈寺石窟最為典型的是石雕像、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畫藝術,與敦煌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并稱為甘肅三大石窟。在最早的西秦169窟中,塑造有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以及北壁正中的大力佛。坐落在仰蓮臺座上的為無量壽佛,北壁正中大力佛,高7.5米。
石窟的文化內涵
中國傳統的雕塑藝術,特別注意作品的神采和意境的表現。炳靈寺169窟內西秦造像,在很大程度上充分體現了這一藝術特色。如西秦造像中有的佛像,并排而坐,身姿挺拔,神情莊重。有的身姿健偉,勻稱和諧,剛健中透出英武和智慧。有的佛像著輕薄透體的通肩大衣,使軀體的輪廓充分地暴露,挺拔瀟灑,剛勁有力,體現了人體的美感。十六國時期的雕塑作品,也可以說是秦漢雕塑藝術的延續和發展。
炳靈寺石窟內的北魏造像,從內容的豐富、形式的多樣和造像技巧的純熟諸方面,都大大地超越了前代。在造像內容上,除了十六國時期通常出現的近似圓雕的佛、菩薩等形象外,又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表現佛傳或佛本生故事的大面積的浮雕。這些浮雕作品,一方面豐富了佛教雕刻藝術的內容,另一方面裝飾了窟龕的壁面,使北魏時期的窟龕更加莊嚴輝煌,藝術風格也由十六國時期的粗獷奔放轉為細致入微。
炳靈寺石窟中,西魏、北周、隋代的作品數量不多,但這一時期,對佛教藝術風格的逐步突破與改革,使雕塑以嶄新的面貌使人耳目一新。特別是北周和隋代的雕塑藝術家及工匠們,在他們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使雕塑藝術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
炳靈寺石窟在承襲前代民間藝術的基礎上,吸收和融合外來佛教藝術,以嶄新的姿態、簡潔的手法,創造了生動的雕塑形象和繪畫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