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是杭州的文化符號,杭州自古多橋,許仙與白娘子相會在斷橋,蘇小小埋骨西泠橋,蘇堤六橋碧波掩映,拱宸橋連通運河兩岸,錢塘江大橋橫跨怒潮,杭州之橋,不可勝數……
斷橋
在西湖古今諸多大小橋梁中,斷橋的名氣最大。它一端跨著北山路,另一端接通白堤,是西湖三大情人橋之一。中國民間愛情傳說《白蛇傳》的故事即發生于此。傳說白娘子與許仙斷橋相會,確為斷橋景物增添了浪漫色彩。
斷橋之名得于唐朝。其名由來,一說孤山之路到此而斷,故名;一說段家橋簡稱段橋,諧音為斷橋。
西泠橋
西泠橋與長橋、斷橋并稱為西湖三大情人橋。位于西霞嶺麓到孤山之間,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環洞石拱橋,又名西林橋。“千載芳名留古跡,六朝韻事著西泠”。傳說蘇小小的故事就發生于此處。
站在西泠橋上,既可近眺里湖,又可遠矚外湖;既在孤山之西,又可通往北山,白堤近在咫尺,蘇堤又隱約在望,地理位置極好。
長橋
長橋也是西湖三大情人橋之一,一說梁祝十八相送到此餞別,在橋上來來回回走了十八里路,祝英臺以物喻情打了十八個比喻,是謂“路長橋不長”。
另一說南宋布衣王宣教與陶師兒自由戀愛,為陶后母所阻,在長橋荷花池頭雙雙殉情。故“長橋不長,斷橋不斷,孤山不孤”被稱為“西湖三絕”。
拱宸橋
杭城古橋中最高最長的石拱橋是拱宸橋,古樸而氣派,始建于明崇禎四年,橫跨大運河,是大運河到杭州的終點標志。
拱宸橋始建于明崇禎四年,當時舉人祝華封,募集資金造橋。清朝順治八年,橋坍塌。康熙五十三年,由布政使段志熙倡導并率先捐款,林云寺的慧輅和尚竭力募捐款項相助,歷時四年,建成現在的這座拱宸橋。
廣濟橋
塘棲古鎮廣濟橋,高峻挺拔,俗稱長橋,橋身如長虹臥波,是古運河上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橋。
以前,塘棲民間有“走橋”的習俗,在元宵之夜走的橋越多,得到的福澤就越深厚。如今,廣濟橋吸引的何止是當地居民,不少外地游客也慕名而來。
跨湖橋
跨湖橋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位于湘湖的狹腰處,四周青山環抱,每逢皓月當空,便呈現“跨湖夜月”的美景。
2002年,跨湖橋畔發掘出了距今約8000年的獨木舟,這一重大考古發現震驚世界——這是迄今世界上發現年代最久遠的獨木舟,它的重現說明早在良渚時期之前約3000年,杭州大地上已經出現人類文明。
六部橋
六部橋建成于唐宋時期,已有千年歷史。六部橋,舊稱都亭驛橋,就在南宋御街與中河路交會處。南宋時期,這里是三省六部眾多官員上下班的必經之路,這里是六部官員上下班的必經之路,因此,老百姓叫它“六部橋”。
蘇堤六橋
映波橋,蘇堤上的第一橋,是一座半圓石拱橋。始建于北宋。緊靠南山路一邊可見雷峰塔,一邊則是另一處西湖十景“花港觀魚”。
鎖瀾橋,蘇堤的第二橋,是一座半圓石拱橋,始建于北宋。在橋上可觀不遠湖對面處的汪莊。
望山橋,蘇堤的第三橋,是一座半圓石拱橋,始建于北宋。不遠處既是花港觀魚公園,另一側觀望則可見三潭印月島。
壓堤橋,蘇堤的第四橋,是一座半圓石拱橋。是眺望整個西湖的最佳去處之一。
東浦橋,蘇堤的第五橋,是一座半圓石拱橋,始建于北宋。橋通曲院港,與西岸流金橋斜對。
跨虹橋,蘇堤的第六橋,是六橋中唯一移動過橋址,長度最長,單孔跨度大的一座,始建于北宋。此處便是感覺蘇堤最好的地方了,而且不遠處就是北山路,東望孤山,西見曲院風荷。
玉帶橋
玉帶橋在蘇堤的西側,由于遠望形如帶環,所以取名玉帶橋。早春時節,天和氣暖,這里便是桃紅柳綠最濃處,玉帶的橋亭就掩映其中,依稀可辨橋身。
菜市橋
菜市橋,又名慶春橋,元末以后就是杭城城東瓜果蔬菜、魚蝦的集散之地。宋時,杭州有“東菜、西水、南柴、北米”之謠,蓋門外地宜菜,在橋東形成菜市,故有此橋名。
祥符橋
祥符橋現橋為明代建筑,五孔石梁橋,南北向橫跨宦塘河,橋欄板有素面和須彌座兩種形式,望柱頭雕飾覆蓮或石獅。祥符橋還是杭州市區不多見的梁式橋之一,橋上雕刻較有特色,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潮王橋
潮王橋可能很多人都很熟悉了,卻不知道它的背后竟然有著這樣一個故事。潮王指的是一位名為石瑰的勇士。
相傳唐朝咸通年間,錢塘江潮水洶涌,危害百姓的安全。石瑰勇士挺身而出奮力筑堤,最終死在潮水中。百姓為了感謝石瑰,封其為潮王,建潮王橋來紀念他。
除了這些訴說著動人故事的老橋,杭州還有很多的現代化橋梁,為推動城市發展連接出更順暢的通途。
錢塘江大橋
錢塘江大橋就位于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的錢塘江上。由橋梁專家茅以升主持設計,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雙層鐵路、公路兩用橋。不僅是杭州的地標,也是中國的地標。
1937年通車的錢塘江大橋,現在已經82歲了,因此經歷過戰火洗禮的它被網民熱捧為“橋堅強”。
西興大橋
1997年1月通車的錢江三橋充滿國際范兒,有著大紅的主色調和先進的斜拉索。這是浙江省首座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斜拉索橋梁。
錢江三橋的設計與施工中創造了中國橋梁建筑史上多項之最。大橋建成后成為連接杭州老城區和濱江、蕭山兩個新區以及蕭山機場的重要通道之一,減輕了錢江一、二橋壓力。
復興大橋
2004年10月通車的四橋擁有藍色凸起的拱橋和雙層橋,這里的車流穿梭不息,可以說是杭城最繁忙的跨江大橋。
復興大橋的建設,對緩解錢塘江大橋的交通擁護狀況,完善城市道路網建設,溝通兩岸的聯系,加快兩岸的經濟發展,尤其是南岸的經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之江大橋
2012年12月通車的錢江七橋,是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通車后給濱江、雙浦、轉塘、富陽等地的小伙伴帶來了福音,不用繞路,車程還少了一大半,同時為“旅游西進”提供了交通保障。
之江大橋(七橋)橋面上還有慢行系統,橋兩端會各裝4部電梯,供行人上下行走。
九堡大橋
2012年通車的八橋把臨平、江南、下沙三大副城連了起來。不僅距離近了,還大大緩解了主城區的過江交通壓力。
另外,九堡大橋還可以和海寧東西大道、杭浦高速公路、杭甬高速公路、機場快速路對接,這對杭州東部地區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對外聯系通道。
歲月湮遠,朝代遞嬗,杭州的橋仍舊在那里,靜默而詩意,等待過客與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