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書院建于清朝乾隆初年,距今283年,位于解放路42號,是南寧市迄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清代會館建筑,見證了前清時期南寧商業的興旺,對研究清代南寧乃至廣西甚至廣東及西南等周邊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雖然新會書院的名號不及古代四大書院響亮,但它擔負著重要的時代意義,更與南寧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感。
新會書院又名“闔邑書院”,為書院取名的并非南寧人,而是廣東新會籍人士。前清時期,南寧商務頗為繁盛,各省商幫云集,紛紛設立同鄉會館,作為商務及同鄉聚會、議事的活動場所。當時書院處于南寧最熱鬧的商貿往來之地,一來方便從廣東而來的富商集會、議事,開展各種活動,二來可陪伴尚且年幼的孩童學文識字。
新會書院并非傳統的書院建筑,而是木石磚瓦結構的晚清嶺南祠堂建筑。整體為抬梁式硬山頂磚木結構,分前、中、后殿,殿與殿之間以天井分隔,后天井兩側設走廊,布局嚴謹,采光充足。
前殿于民國21年(1932)因拓寬馬路向后移重修。1982年屋頂脊瓦被拆,1987年重修。
中殿進深14.5米,花崗石臺基比前殿高0.8米,臺階5級,石檐柱,抬梁式屋架,前有卷棚。檁梁之間作隔架科斗拱,結構緊密,精雕細刻。
后殿格局結構與中殿基本相同,梁架不設斗拱,三面砌墻。花崗石臺基比中殿高0.9米,臺階7級,兩側垂帶設抱鼓石。中殿與后殿之間的兩側走廊,亦用石制廊柱,琉璃瓦屋面。整個書院建筑布局緊湊,高低錯落,莊重古雅,具有嶺南古建筑輕巧秀麗的風格。
書院的搭配細節上同樣有許多小巧思,比如為了防止竹子接觸雨水霉爛,巨大的木圓柱全部以佛珠、棱角、聯形、浪形等造型各異的花崗巖底座托墊;屋頂上明朗淡雅的翠綠琉璃瓦片可以使建筑物減少重量感,書院外貌顯得更為輕巧;精湛的雕刻技藝更是隨處可,無論是房檐、斗拱,還是庭廊之間的朱漆屏風,山水風景、人物典故、妙趣字刻皆生動立體。
新會書院歷經兩次重修,不僅是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成為了邕劇傳承基地與展示中心,以常設展覽和周末演出相結合的方式展現傳統戲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