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秀樓始建于明萬歷26年(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明萬歷年間(1573—1620)巡撫江東之于此筑堤聯結南岸,并建一樓以培風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后樓毀重建,經清代多次重修,現存建筑是宣統元年(1909年)重建的。
甲秀樓是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閣樓,這種構造在中國古建筑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樓高22.9米,飛甍翹角,12根石柱托檐,護以白色雕塑花石欄桿,翹然挺立,煙窗水嶼,如在畫中。登樓遠眺,四周景致,歷歷在目。浮玉橋如白龍臥波,全長90余米,穿過樓下,貫通兩岸。橋上有涵碧亭,橋下有涵碧潭、水月臺,橋南有翠微閣,遙相呼應。
甲秀樓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浮玉橋;第二部分甲秀樓主體建筑;第三部分翠微園。浮玉橋頭立有石木牌坊,牌坊中央設有“城南遺跡”四個大字,橋上建有“涵碧亭”。主體建筑甲秀樓飛甍翹角、石柱托檐、雕欄環護。翠微園是一組由拱南閣,翠微閣,龍門書院組成的明清古代建筑群。同時新建的貴州少數民族傳統服飾陳列院,收集收藏了貴州省苗族、侗族、彝族、水族、革家、土家族、布依族等民族傳統服飾、手工刺繡品、民間蠟染數百余件,令人嘆為觀止。該館所陳列展示的民族傳統服飾和民族工藝品,是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體現,也是貴州各少數民族的驕傲。
甲秀樓邊,有貴陽僅存的一座始建于明宣德年間,距今560多年的明代建筑"翠微園"。這里原先是一片寺廟和園林,王陽明普經游覽過的南庵便在這里。他在《南庵次韻二首》詩中寫道:"松林晚映千峰雨"'"漁人收網舟初集"。后改建為翠微園,把寺廟建筑與園林庭院合為一體。
翠微閣內,開辟了蕭嫻書法作品陳列館。蕭嫻是貴陽人,她是康有為的弟子,是中國當代著名的女書法家。請看她的手跡,在氣勢宏大的筆觸中顯出售秀,"飛檐甲天下,落影秀寰中"的條幅,詩句中隱言"甲"與"秀"的意思。"清風待客,明月留人",運筆飛動,詞意清雅,表達了貴州人民殷勤好客的情懷,歡迎天下游客來貴州,到甲秀樓乍客。
甲秀樓是鬧市中一處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區內古色古香,景區外高樓林立,入夜后燈火輝煌,人影晃動,成為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聚焦點,在現代文明中閃爍著歷史的光芒,昂揚著"甲秀天下"的精神風貌,引導人們走向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