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銀川水洞溝旅游景區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被國家列為“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中國唯一保存最完整的萬里長城立體軍事防御體系。
水洞溝獨特的雅丹地貌,鬼斧神工地造就了魔鬼城、旋風洞、臥駝嶺、摩天崖、斷云谷、怪柳溝等二十多處奇絕景觀,記錄了三萬年前人類生生不息的活動軌跡。由“橫城大邊”、烽燧墩臺、城障堡寨、藏兵洞窟等構成的古代長城立體軍事防御體系,成為中國保存較為完整的軍事防御建筑大觀園。
水洞溝地區又是中國北方明代古長城、烽燧、城堡、溝塹、墩臺等軍事防御建筑大觀園。保護區內,蜿蜒東去的長城、高臺聳立的墩堠、古樸神秘的城堡、曲折幽深的溝塹令人目不暇接,令人遙想當年“甲士擁矛馳戰壘,將軍拔劍逐胡兵”的壯烈場面。
水洞溝遺址博物館
水洞溝遺址博物院,它的外形仿水洞溝出土的名為石核的石器建造而成,建筑面積4308平方米,水洞溝遺址博物院以雕塑、展板、投影、文物展出以及講解的形式,可以了解人類進化的起源、水洞溝文化的興起以及水洞溝遺址五次考古發掘的過程與成果,同時,還有12分鐘的動態演出,讓我們實景體驗三萬年前原始人生產、生活以及面臨山洪暴發、山崩地裂的災難時被迫遷徙的場景。
張三小店
1923年,當一陣悠揚的駝鈴聲從遠處漸漸傳來時,有家名叫張三小店的車馬店主人知道一定是有客人從遠方來了。于是,主人張三和妻子早早站在門口迎接,來者是兩位黃發藍眼的外國人,后來張三夫婦才知道他們正是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和桑志華,他們這次是從天津出發沿黃河沿岸進行考察,在途經水洞溝時由于天色已晚就住進了張三小店。
院內陳列著四尊雕像,他們分別是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中國考古學家裴文中和賈蘭坡先生。這幾位都是對水洞溝的考古發掘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杰出人士。
水洞溝村
古老的水洞溝村是由北方的先民們創造了窖洞式和地穴式的居室方式。這種居室往往是建在黃土層較厚的山坡或溝岸上,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水洞溝人在此基礎上改進了這種居住方式,發展成一種半地穴式建筑形式。其方法是在黃土坡上先挖出一定深度的地穴,然后在地穴四壁確定為墻壁的地基上,用土坯(pī)壘墻,使之達到一定高度,再以桁(xíng)條,木椽搭頂,復以柴草,柴草上面糊以泥土,防止漏水。水洞溝村就是這樣一個古老的半地穴式的聚集村落遺址,我國西北地區群眾習稱其為“地窩子”。水洞溝村聚落共有29處地穴式建筑遺址,我們選擇了其中的一些進行了恢復,讓我們能夠直觀地了解先民們的居住形式。
明長城
水洞溝遺址旅游區內明代軍事立體防御體系區是由明長城、藏兵洞、邊溝、大峽谷、紅山堡、甕城等共同構成的。
旅游區的明長城為土夯長城,是寧夏境內相對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長城遺址。明長城西至入黃河巨龍的長城小龍頭稱為兩龍交匯處,東至鹽池境內。站在長城上放眼眺望,北邊的毛烏素沙漠,南邊的水洞溝景區地貌盡收眼底。
水洞溝長城觀景臺
水洞溝長城觀景臺是一座、一腳跨兩省的長城觀景臺。在水洞溝旅游區您可以閑庭信步于明長城腳下,或者登上新修建的長城觀景臺,一腳跨兩省,站在長城上放眼眺望,北邊的毛烏素沙漠,是濃厚西北大漠風貌;而在南邊的水洞溝,湖泊濕地、高峽平湖盡顯江南秀色,給您別樣的體驗。
水洞溝長城觀景臺,是覽水洞溝大峽谷和蘆花谷美景的最佳觀賞地。站在觀景臺上,溝壑縱橫,地形獨特的土林景觀仿佛就在腳下,跌宕逶迤直達峽谷深處。整片翠綠的蘆葦蕩隨風擺蕩,風景蔚為壯觀;時而野鴿飛翔,紅嘴鴨叫聲四起,泉水潺潺發出聲響,匯集成溪。
大峽谷
從水洞溝到紅山堡之間,有長約4公里的峽谷,本是大自然的“杰作”,但明代時,這又成了長城“深溝高壘”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峽谷兩岸經常年的風雨剝蝕,溝壑縱橫,深厚的黃土經長期的雨水沖刷,土柱突兀壁立,造型奇特,形成了“土林”?!巴亮帧庇纸洿笞匀还砀窆さ褡涟愕匦纬汕姘俟值男蜗瘛S械南裆说歉哌h眺,似在期待來者;有的宛如一對戀人,相親相依;有的如夫妻相敬,雙方對拜,琳琳總總,各具形態,給人以無盡的遐想。在峽谷的兩邊的崖壁上有明代將士修建的藏兵洞,它充分顯示了古代人民的軍事智慧和聰明才智。
藏兵洞
在峽谷兩側懸崖上的一個個黑洞,就是著名的“藏兵洞”,所謂藏兵洞,是紅山堡守軍由地上轉入地下,隱蔽軍隊,保護自己,伺機出擊,或在空曠處設伏兵的地道。這在我國是保存較為完整的古代立體軍事防御體系。在我國的長城防御體系中,把長城、城堡和地下藏兵洞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防御系統,全國這是獨一處。奇特的藏兵洞高出溝底10多米,蜿蜒曲折于懸壁之上中,上下相通,左右相連,洞中分叉路口頗多,左右盤旋,猶如迷宮久久不見盡頭。洞內辟有居室、糧食儲藏室、水井、灶臺、兵器庫、火藥庫、炮臺、陷阱、暗器孔道等設施。
2018中國黃河旅游大會上,銀川水洞溝被評為“中國黃河50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