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大同只有云岡石窟有名氣嗎?大同的寺院、廟宇、塔、古民居更是數不勝數,卓爾不凡!今天就來盤點一下大同境內的那些高高聳立的名塔吧!大同人,尤其是老大同人是如數家珍,張口就數:雁塔、法華白塔、覺山寺塔、焦山寺塔、渾源圓覺寺塔,廣靈水神堂磚塔、禪房寺塔,再加上華嚴寶塔,還有哪些?
建在城墻上的塔——雁塔
又稱文峰塔,建于明代天啟四年(1624年),與云路、牌坊同屬文廟建筑群,是古代"登科及第"的士子們祭拜、夸官的場所。塔高約14米,是八角七級空心磚塔。外形秀麗,結構奇特,其建造位置極為特殊。塔身下部為三層八面青石砌座,座上是塔身,第一層辟有兩門,其它六面各鋃碑碣一塊,上刻明、清兩代部分舉子的姓名、住處與功名。二層以上塔身各開四門,依八面方位交叉更替,每層上均有仿木結構的磚雕斗拱,斗拱上出有飛檐,檐角有風鈴懸掛,風吹鈴響,別有情趣。
大同惟一的覆缽式喇嘛塔——白塔
大同法華寺,因白塔內藏有一部《妙法蓮花經》而得名。1966年,白塔被公布為第一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維修時,發現塔內存有民國時期的《妙法蓮花經》一部。
白塔是大同惟一的覆缽式喇嘛塔,是早期藏傳佛教的珍貴遺存,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了,它通體呈白色,所以也被百姓俗稱為白塔。
白塔通高18米,由塔座、塔身、塔剎及3米多高的磚石砌筑的臺基組成,周圍建有花墻、圍廊。臺基西部有一磚券窯洞,洞門上雕有“小洞天”3個石刻大字,里面原有塑像。塔基呈六邊形,每一面都有磚雕刻字。塔座為二層八角,塔座之上為二層束腰,束腰之上為涂泥白色塔身,下細中粗,形似寶瓶。塔身的四方各開一拱式小窗。每小窗的上部兩側分別建有一尊磚雕琉璃金剛,周圍裝飾以“云卷”。塔的上部為黃、綠、紫三色圓形琉璃收檐,塔剎似鮮桃色瓶蓋,剎頂飾以相輪寶珠,整個塔身造型典雅,色調和諧優美。
精妙絕倫的遼塔——覺山寺塔
覺山寺塔位于靈丘縣紅石塄鄉覺山寺內,是山西省著名的遼代密檐式磚塔,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史料記載,覺山寺塔北魏始建于太和七年(483年),后傾圮。遼大安六年(1090)重建。明崇禎三年(1630年)、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屢有重修,現存殿宇樓閣均為清代所建,寺內有古井一口,應為北魏創寺時所鑿。
塔隨寺坐北朝南,八角磚構十三級密檐式,總高43.54米。塔基分三層,下為八角形須彌座,中為平座勾欄,上為蓮臺。雕刻多在須彌座束腰處和中層平座、上層勾欄華板處,題材豐富,以獅首、力神、伎樂天女等最為生動。塔身簡素,十三層塔檐逐層收分,最上部為鐵剎。此塔為典型的遼代密檐塔。第一層塔身中空,有遼代壁畫60多平方米,多為冥王和菩薩像,為遼代人物繪畫精品。
曼妙秀美如少女——圓覺寺塔
位于渾源縣城內鼓樓北巷,建于金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塔高30余米,九層,密檐八角形,通體磚砌,仿木結構,無梯級可登。是保存完好的塔頂立有相風鳥的唯一的佛塔。纖巧玲瓏猶如閨中少女,靜默于塵世的喧囂之外。
這座塔外形奇特,遼金密檐式,八角九級。各層收分明顯。二層密檐明顯要比其它各層高,層層密檐到了頂層又突然拔高,整體造型秀麗而又富于變化。
圓覺寺塔獨特之處在于塔剎上的侯風鳥。在塔剎最頂端上立一鐵制鳳鳥,昂首展翅,造型精美。鳳鳥可隨風旋轉,起到風標的作用。
清代磚塔的代表——靈應寶塔
位于水神堂內東南隅,通高17.5米。塔基為1.2米高的六角形石砌平臺,邊長為3.28米。塔身七層,高16.3米。塔剎覆缽以上部分在1911年地震時掉進壺山泉池之中,相輪、寶珠與剎桿系新補。
塔體保存較好,仿木結構,呈六角形錐體,自下而上,逐層減縮。造型平穩端莊,玲瓏俊逸。通體磚雕,精巧樸實。第一、二層環以風格樣式各異的磚雕隔扇假門,三至五層為半圓形磚劵空心門具有減輕風力摧推的作用。第六層空心門內,藏有陰刻磚碑,碑高36厘米,寬15.8厘米,厚4.7厘米,座高6厘米。正中"靈應寶塔"4字,右刻"大清光緒二十五年七月重修",與塔身第三層假門之刻記相符;左刻"經理:復全店、至誠號、裕亨店。泥工:白鄂、李盛"。仿木結構的靈應寶塔是水神堂建筑群的精粹,被推為雁北清代磚塔的代表。
窟寺合一的建筑——焦山寺磚塔
焦山寺位于大同城西約六十里的高山鎮北,十里河北岸的山坡上。該建筑呈階梯式,是一座窟寺結合的寺院,內有焦山寺石窟。始建年代不祥。但從寺內現存的石窟及其風格看,與云岡石窟晚期雕刻相似。現存寺院的主要建筑即建于嘉靖時期,其頂部的磚塔亦為此間所置。
焦山寺磚塔塔高9米,塔身每層向南開有拱門,各層之間砌筑梯道可通上下。塔外飾有磚砌斗拱,塔頂為攢尖圓頂形狀。綜觀該塔,結構嚴謹,布局合理,依山傍水,景色宜人。
漢遼文化融合的見證——禪房寺塔
禪房寺塔位于大同市南郊鴉兒崖鄉七峰山南丈人峰。山下原有禪房寺,塔在寺北。今僅存磚塔。
據明《大同府志》記載:禪房寺在城西南五十里,唐大寶年間建;禪房寺塔建于遼代。清代,寺毀,只留禪房寺塔。該塔高約20米,因屬于山下禪房寺的一部分,所以稱禪房寺塔。
寺塔為八角七層,實心磚石結構。塔基為須彌座,全部用規整的長方石料砌成,石條間不用泥灰粘合,而是用小木榫鋪墊。基座以上是束腰,束腰的每塊石頭上都雕有蓮花、牡丹以及其他植物圖案,八個角上各雕有勇猛威武的力士,像是承托著整個塔身的重量。整個雕刻粗獷簡練而富有變化,無疑是遼代手法。塔座如此高大繁復,實為其他地方所少見。
禪房寺塔的整體輪廊線較直,具有遼代磚塔的典型特征,也是漢遼文化融合的建筑藝術結晶。2006年5月,禪房寺塔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鳥瞰古城的至高點——華嚴寶塔
木塔通高43米,是大同古城內最高的建筑,塔身明三暗二實五層,是繼應縣木塔后的第二大榫卯結構純木制塔。木塔建筑依據遼代風格所建,用材碩大巍巍壯觀,上景金盤,下設蓮花池。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各層內部設塔心室一間,底層外部周圍還有回廊一圈,形成了五間樣式。
其六層斗拱設計采用三十種斗拱組合類型,頂脊塔剎為須彌座,山花蕉葉及覆缽皆采用綠、黃、乳白三彩琉璃制造,內設天宮。塔頂相輪、承露盤、仰月、寶珠,采用青銅鍛造外鍍純金。出三層憑欄遠眺,古城全貌一覽無余。寶塔下還建有一座近五百平米的銅制地宮。
塔,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東方建筑,最初是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經、僧人遺體等的高聳型點式建筑,稱"佛塔"。14世紀以后,塔逐漸世俗化,分成佛塔和文峰塔兩種。我們大同,這兩種塔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