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城城址,位于甘肅省夏河縣駐地拉卜楞鎮東北24公里白石崖南麓、央曲北岸。海拔2100米。漢代曾在此設白石縣,古為軍事交通要地。
八角城憑山依水,居高臨下,內城外廓,引水護城,層層設防,首尾相顧。而總體布局又和一般城堡又不相同,特別是內城20個面、16個外角(8個外直角抹平后變為16個外角)和4個內直角相互照應,克服了一般城堡在防御上不可避免死角的弊病,是一座防御性甚強的城堡。
北京故宮外圍城墻的建筑形制與八角城的建筑極為相似。因此,八角城故址為研究中國古代建城史具有極高的藝術和科研價值。
八角城因其有八個城角而得名,城廓是一個空心的十字形。八角城全長2193.4米,合2.2公里,城內占地300畝。城外有護城河、護城壕,還有外廓,南門外另有外城。
從建筑工藝上看,該城系唐以前所建,城雖不小,但城角之間距離均在弓弩的有效射程之內,可互為照應,因而易守難攻。北城依山、無門,從西城經南門至東城筑有外廓,由于墻面多,對城下弩射無死角,故易守難攻。八角城壁壘建筑突破方形、矩形格局,式樣奇特,不同于一般古城。據考證,它可能就是唐代雕窩城,宋代的一公城。
八角城故址的建筑形式,是我國古代城堡傳統的建筑形式,外掘城壕,內建城堡,引水護城。城墻為夯層夾棍做法,夾棍粗細較均勻,且排列有序。城墻下部夯層較厚(22厘米),夯土層間有砂石伴有樹枝。緊連內角的外角處有馬面。
城中發現了大量的文物,有唐宋時期的金屬貨幣、方磚、條磚、筒瓦、板瓦、碓舀、礎石、城門樞舀、碾盤等。在八角城周圍的平地、丘陵、臺地上,還保留有不少古代棄耕的梯田,有些梯田一直修到山頂。
秦漢時期,甘南屬于西羌,甘加地區因地利位置的特殊,在此設置白石縣。甘加草原是古代隴右通往青海東南部的門戶,八角城位居此道的必經之處,而此處又成為東連袍罕(今臨夏),西通西平(今樂都)之咽喉要津。
北宋時期,西夏東侵北宋疆土,并切斷河西走廊。確廝噦“聯宋抗夏”,開辟了南絲綢之路,并保證了絲綢之路南線暢通無阻。絲綢之路南線是宋代通往西域的唯一通道。此地地名雖經多次變更,而各朝歷代的最高統治者對此道也極為重視。因此,八角城在歷史上溝通漢人與其他民族關系、疏通貿易渠道及和平友好往來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八角城以它特有的城垣結構,為我們展現了古代屯田點上設計守防城市的風貌,在城堡的設計上突破過去方形、矩形的整框框而自然體系,在我國現存古城屬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