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堂之說起于北宋,一說起于唐。唐、宋置政事堂于中書省內,為宰相處理政務之處,中堂因宰相在中書省內辦公而得名,后稱宰相亦為中堂。中堂也是一種書、畫藝術形式。現在更多將中堂定義為家中的會客室,居中的廳堂,即客廳。
古代大戶人家的廳堂里,常常出現一種由四仙桌或八仙桌、扶手椅或太師椅成對,加上長條案和花架等組合而來的家具。在傳統家居的布局中,廳堂布局是最為講究,最為嚴格的。
中堂家具作為中國傳統家居中的必備,它以廳的中軸線為基準,板壁前放長條案,條案前是一張四仙或八仙方桌,左右兩邊配扶手椅或太師椅,家具整體采用成組成套的對稱方式擺放,體現出莊重、高貴的氣派。
中堂家具根據堂屋的用途,功能自然有所側重。依照傳統習慣,扶手椅或太師椅的座序以右主、左賓或左為上、右為下為序,無論長輩還是僚幕皆宜“序”來入座,這叫坐有坐“相”,這個相,既是形式,又是內涵。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家族中位尊的主人,不行儀式之時,平時也只在右邊落座,一是表示謙恭,二是虛位以待,因此,中堂的座椅不經常同時使用。當堂屋兼做佛堂時,則翹頭案正中有設佛龕,或設置福祿壽三星,或供奉已故親人牌位,案上配置香爐、蠟扦、花筒等五供,用于祈福和感念。
中堂家具不是簡單的家具制器,人們以中堂家具為“禮器”的方式,將外在的規范和內心的真誠,含蓄而深刻地進行著詮釋。作為從古至今大戶人家的必需品,登堂入室的中堂家具,并不因使用者稀少,而降低它自身作為家具重器的要求。
中堂家具集案、桌、椅、架于一體,涵蓋了大部分家具類型的原點,完整地保留了家具的各項功能,從形式到儀式,淺層面反映著普通勞動人民對富庶生活的追求,深層面則反映著傳統文化語境下,對自然的敬畏,對祖先的崇拜,對禮教的遵循。
因為中堂家具屬家居系列的高配置,構件多,體裁大,導致中堂家具選材用料的要求特別全面。耗材用料多,用料大,各構件紋理色澤的搭配極其講究,組合后即要符合整體體量的外觀要求,還能滿足各構件單獨使用的功能訴求,簡而言之就是:既協調又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