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十月節。立,建始也,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冬,終也,萬物收藏也。今日立冬,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和冬季的第一個節氣,它代表著冬季的開端,萬事萬物進入收藏入庫的最后階段。
立冬有三候
“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一則表示氣溫的驟降,北方冷空氣大肆南下,水面開始結冰,土地也隨之上凍,最直觀地反映了氣候變化;二則通過雉與蜃的轉變折射出人們對天地間生命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的深刻認識。
立冬習俗
傳統上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統稱為“四立”,表達了人們對立冬節氣的重視。在立冬這天也逐漸形成了眾多習俗,如:
①賀冬:亦稱“拜冬”,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肴,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過去時候,每至立冬,人們便忙著更換新衣,慶賀往來。而現今我國的不少地方,簡化了繁瑣的禮儀程序,而與時俱進地創造出了多樣化、個性化、人性化的慶祝方式,例如:辦冬學、冬拜師等。
湖北武漢、河南商丘、黑龍江哈爾濱等地的冬泳愛好者就常用冬泳這種全新方式來迎接冬季到來。
②補冬:有民諺稱“立冬補冬,補嘴空”,立冬到來,天寒地凍,人們傾向于通過食補來驅除外寒,需進補以度嚴冬的食俗。北方的倭瓜、涮羊肉,南方的桂圓、紅棗、“交冬糍”、“羊肉爐”、“姜母鴨”等都是補冬的好食材。南北方也各有各的選擇,在南方,人們偏愛雞鴨等滋陰補陽的食物,多配以中藥材一同食用,閩中地區的草根湯就是一例。
而北方則有吃餃子的規矩,據聞餃子此名來源于“交子之時”的典故,因而在處于秋冬之交的立冬時節,就不能少了這位主人公,又因水餃外形與耳朵相近,民間便流傳著“立冬節氣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
立冬養生
“北風往復幾寒涼,疏木搖空半綠黃。四野修堤防旱澇,萬家曬物備收藏。”立冬后,天氣以“寒”為主要特征,中醫認為“寒主收引”。因此,人需要將一年積累下來的陽氣向內斂藏起來,起居調養均應以“養藏”為基本原則。
睡眠方面,需保證充足的睡眠,8小時的睡眠時間對于成年人而言是最低底線。臨睡前用熱水泡腳有利于促進血液循環,是安神助眠的小妙招。
寬裕的睡眠具有恢復精力、養陰培元、陰津蓄積的功效。若晚上的睡眠時間不足,則可通過午睡半小時至一小時來彌補。飲食方面,需少食咸、多食苦,芹菜、萵筍、柚子、苦菊等蔬果都是不錯的選擇。
除此此外,凡事過猶不及,需根據個人情況有針對性地適度進補,盲目進補不可取,以增加熱能為主,可適量多吃些瘦肉、雞蛋、魚類等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少吃生冷也不宜過燥。
衣著方面,需秉持保暖避寒的搭配法則,多留心關注天氣預報,大風降溫天氣要及時增補衣物,少穿低領的服飾,做好脖子、肚臍、腳踝等部位的保暖工作,避免受寒,引發頸椎病、腹瀉等疾病。運動方面,人們可以選擇慢跑、太極拳等較為平緩的運動,以避免出汗受涼。
立冬,是一個輪回的休止,也是又一個輪回的開始!是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人雖無冬眠,但勞作了一年的人們,可以利用立冬后至年前的農閑好好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年來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