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鼓石是古代禮制建筑等級的符號象征,也是“非貴即富”的門第符號,抱鼓石絕不脫離它主人背后的政治、經濟基礎而獨立存在。一般位于傳統四合院大門底部宅門的入口,形似圓鼓,屬于門枕石的一種。因為它有一個猶如抱鼓的形態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
中國傳統建筑也靜靜的跟隨時光流轉,不言不語!而中式傳統建筑的構件也隨著時代的變遷演化著,有的成了非遺,有的進了博物館,還有一些變通成新一代建筑的亮點,傳承更迭!
推開莊嚴的大門,進入宅院之前,往往會沉醉于高墻青瓦,輕扣精雕的門環……容易被忽略的,或許就是腳邊看似不起眼的抱鼓石。
抱鼓石的由來
抱鼓石的由來,相傳是宋朝開始,由于武將得勝歸來之后,會將戰鼓放置在門口,久而久之就將戰鼓的形式立于門枕石上。一對抱鼓石,無聲地彰顯著門庭顯赫,出入顯貴,門戶越大,抱鼓石越大。
抱鼓石雕飾紋豐富,多以瑞獸祥云、花鳥蟲魚和器物什錦等作為題材。瑞獸祥云中,獅子題材占抱鼓石中的大多數;器物什錦主要以銅鼎、玉器、象牙組成,并襯以琴、棋、書、畫及綬帶點綴,組合較為隨意。
抱鼓石的作用有哪些?
如上所述抱鼓石并非是單純的裝飾品,而是一組有機的構件,用以支撐兩扇門板,使大門板門扉能夠穩定地直立與轉動。具體功效有三點:
功能構件
抱鼓石是作為承托和穩定門板門軸、加固或安裝門檻的一個構件,有利于防止門板受外力晃動,大大增強門框的穩定性,起到聯系門檻的作用。另經枕石墊高后還可以防水防潮。外部抱鼓石主要是承擔著大門板的平衡重功能,以其前部的重量來平衡門板轉動時的重力。
裝飾效果
和門簪、門檻、門扇、門框一起產生整體的裝飾效果,以增強美感,有祈福、吉祥、辟邪等裝飾作用。
門第符號
顯貴的門第形式,是標志建筑居所擁有者社會、經濟、政治等級和地位的象征。抱鼓石是具有中國宅門特色的建筑裝飾小品,可以作為大宅門的標志物。
抱鼓石展示給世人的不僅是千年“禮制”的文化和富貴門第的傳承,也通過吉祥紋飾展示建筑內在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