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坊是中國傳統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建筑類型,用石材修建的牌坊,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宮觀寺廟以牌坊作為山門的,還有的是用來標明地名的。
牌坊,為門洞式紀念性建筑物,宣揚封建禮教,標榜功德,也是祠堂的附屬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豐功偉績,兼有祭祖的功能,被海外當作中國文化的象征之一。今天我們要來認識的是漳州石牌坊。
漳州石牌坊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香港路(雙門頂)和新華東路(岳口街),共有四座石牌坊,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座石牌坊均為三間、五樓、十二柱,以青白石相間建造,是閩南石雕的精品。
“尚書、探花”坊為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為嘉靖年間探花、曾任南京禮部尚書林士章而立,坊寬8米,高11米。
林士章(1523年-1600年),字德斐,號璧東。福建漳浦人,福建鄉試第五十五名。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己未科第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授翰林院編修。隆慶元年(1567年)參與編修《世宗實錄》。次年擔任會試同考官,后升國子監司業。隆慶五年(1571年)擔任南京國子監祭酒,萬歷二年(1574年)改北京國子監祭酒。
“閩越雄聲、楚滇偉積”坊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賜福建全漳總兵官、左都督許鳳所立,坊寬11.2米,高12米。
“勇壯簡易、所向無前”坊為清康熙四十六年(1619年)賜福建提督、左都督、掛鎮朔將軍印的藍理所立,坊寬10.63米,高12.5米。藍理,字義山,福建漳浦人,清朝將領。康熙二十一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瑯征臺,知藍理英勇,奏署右營游擊領舟師。施瑯以藍理為前鋒,弟藍瑤、藍瑗、藍珠一同從軍。鄭克塽遣劉國軒守澎湖,令曾遂等率眾數萬迎敵。藍理督兵迎戰,受傷腹破腸流。臺灣平定后,敘功,仍授參將,加左都督。
“三世宰貳、兩京敭歷”坊為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為南京吏部右侍郎蔣孟育及其父親、祖父而立,坊寬8.09米,高11米,南北向。
牌坊均是石坊木結構,以青石和白石相間建造,石材顏色對比鮮明,整體和諧自然。悉為三間五樓十二柱。各樓頂皆置魚形脊飾,檐翼解都有瀟灑自然的起翹。正匾以下均以梁枋隔層。
坊上形大體碩的梁、枋、柱,以及精雕細刻的斗拱、雀替、花版、垂柱等各式部件,設置巧妙,銜接精密。坊上遍布雕刻裝飾,分別用陰刻、線刻、浮雕、鏤雕、雙面雕等不同手法,刻有龍鳳、花卉、飛禽、瑞獸、人物等,活靈活現。
這四座牌坊不僅具有南方細膩繁縟的品味,而且融進北方粗獷剛毅的氣派,體現了漳州傳統藝術保存濃厚中原文化色彩與大膽吸收外來文化的特點,是漳州古代人民留下的一筆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