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山西太原北大街72號,始建于明代的拱極門城墻對外開放。在沉寂多年后,重新走進公眾視野的古城墻,激活了“老太原”的城市記憶,也給快速變化的城市留下一些文化承載。
“太原有2500余年建城史,素有‘龍城’之稱?!闭驹诿鞔皹O門城墻上,年過六旬的崔建國一邊贊嘆著城市變化很快,一邊感慨“很多文物古建逐漸消失了”。
史料記載,太原古城建于明代洪武9年,周長24華里。城樓及大部分城墻于1949年毀于戰火,僅存拱極門基座及西側城墻殘段。這是太原市目前唯一保留下來的一段明代古城墻。數百年間,拱極門從未更名。
山西國民師范舊址革命活動紀念館副館長楊蕓介紹,“日前開放的拱極門城墻保持了明代風格,城樓是磚木結構,為3層4檐歇山頂樓閣式建筑”。
站在城墻頂上俯瞰,城墻外側已辟為一處公園,白發老人或含飴弄孫,或聚眾閑聊。北大街上,車輛人流穿梭不息;城墻內側,居民小區內一片安詳,年代久遠的古樹業已參天。正沖著拱極門的小北門街上,秋葉凋零中,左右兩側的商鋪、餐館均不急不躁,少有鬧市里的賣力推銷。
時間過去了數百年,這段曾經保衛城市的古城墻,如今已是當地居民熟稔的老鄰居。臨近中午,安靜的街巷里突然涌進很多放學的少年,不時有人騎車從城墻腳下繞城而過。
和眾多慕名前來的市民一樣,從小生長于斯的崔建國對城墻開放期盼已久。在他的記憶中,早年間,太原城內遍布文廟、崇善寺、關帝廟等古建,城外的晉祠、蒙山大佛也是聲名遠揚。
“近些年,太原城市變化很快,高樓林立、公園遍布。”崔建國說,太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必須有意識地保留、延續文物古跡,否則無法承載歷史文化名城的定位。
楊蕓介紹,城墻開放以來,市民參觀熱情很高,目前已有8000余人登上城墻,預計人數還將繼續攀升。
近年來,山西太原在快速推進城市改造過程中,逐步修繕大批文物古建,努力融合現代和傳統文明。
多年前,張鳳英就居住在拱極門附近。在她的記憶中,上世紀90年代以前,拱極門城墻僅剩夯土基礎,城門洞早已廢棄,周圍是一片民房。登上修復后的古城墻,張鳳英說,“站在城墻上,就能想起老太原的樣子”。
“開放古城墻,就是讓民眾直觀感受太原城2500年的歷史?!睏钍|說,作為管理方,我們后續還會圍繞古城墻舉辦各類紀念活動,幫助當地居民激活城市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