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里古城是一座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軍事屯堡,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西南邊沿。隆里古城是中國與挪威王國國際合作“貴州生態博物館群”之一和貴州省重點建設的文化古村鎮之一,是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2002年,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7年,被列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3年,景區內的古建筑群被評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隆里古城的建筑布局
古城近似長方形,南北寬217米,東西長222米。城垣始建為泥土夯筑,天順元年(1457年)改以卵石框邊。周長1500米,城墻高一丈二尺,壕深一丈。城周三里三分,東南西北各設炮臺一座。
全城設東南西北四道城門,東門為清陽門,又名戌門,門上建有三層高戌樓。東門主要是作為官員、軍隊等進城之門,取“紫氣東來”之意。南門為正陽門,西門稱迎恩門,除了門上建有兩層戌樓外,還設置了內外兩道城門,即在門洞前筑有一堵圍墻,出門洞后需轉九十度彎再出一道門才能到達城外。
這結構被隆里人稱為“勒馬回頭”。古語中“北”、“敗”音相近意可互通,而“敗”字無疑犯了兵家之大忌,故北門常年閉門不開,且為取其藏風聚氣之說,在北門上城樓上設有寺廟,供奉有菩薩,以祈求平安。城墻上設有跑馬道,城壁設有“天燈座”,用以傳遞訊息。古城墻外有護城河,以防敵人侵襲。
古城內部從設計到施工都嚴格遵循當時的作戰需要,至今600多年城內格局依然完整如初,是一座亦兵亦農、能戰能防的軍事城堡。街道20余條,全用鵝卵石鋪成背形花街路面,鑲嵌出各種圖案。
城內以千戶所衙門舊址為中心,往東、西、南三面分別開三條主街,街巷交叉均不成“十”字型而以“丁”字街道結構作為主要軸線,城門設有內外兩道,形似“甕城”結構,重要的衙署等建筑坐北朝南,同時與城防體系的構筑緊密聯系,具備較強的安全性(如北門不開,后備無患);從風水思想及軍事防御角度考慮,街道的錯接具有“固氣”、“避災去邪”和利于防御的意義。
城中不開“十”字,緣由還因“十”與“失”諧音,作為軍事城堡,其為城的禁忌,而開“丁”字,寓意“人丁興旺,城池永固”。城中的三條主街又分出六條巷道,街巷把整個城區劃分為相對獨立的九個居住區域,此正為當地稱的“三街、六巷、九院子”格局。
早期的民居建筑也大多還保留著漢文化的特點,以安徽、江西居多,其建筑形式、藝術手法均具明顯的徽派建筑特點。民居的基本單元一般為開間10米(三間開),進深8米左右的兩到三層木構建筑。建筑結構采用穿斗式人字形坡頂,蓋小青瓦,外圍磚墻或泥石墻,頂部做成迭落形,端部做成馬頭狀,俗稱“馬頭墻”。
屋檐出水向外挑出30厘米,采用“雙重脊檐”形式,青色的披檐鑲嵌在灰白色磚墻上。宅基均高出地面1米,房屋之間相對排列整齊有序,每家每戶前均有清一色的幾階青石臺基排列,大門上掛有標志著屋主籍貫、身份的匾額,如“關西第”、“科甲第”、“洛陽第”等,且大門外墻呈“外八字”結構,其平面布置自外而內,先門第,再前屋,再正屋、后屋,每一屋均由天井相隔,天井以青石鋪就,低于臺基,天井內放有青石制成的防火缸,缸上雕龍或飾有古代兵器戟,內有暗溝以便排水,古鎮民居內每戶必有一后門,且后門戶戶相通,目的是為了軍人家眷躲避戰火,戰事來臨時家家互相通告,由后門撤離至安全地帶。
隆里古城的居民,多為明代屯軍的后裔,其祖先來自中原江南的安徽、江西等省,在墾屯戍邊的同時,也把江南的先進技術帶到這里。他們種植棉麻,紡紗織布,修水碾、水車、水碓,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發展。
古城中的宗祠都是明清時期的風格,均始建于清代,現在保留的有:江氏宗祠、龍王氏宗祠、所王氏宗祠、西王氏宗祠、陳氏宗祠五座。祠堂門口的牌坊就是一座雕繪精美的大壁畫,每座家祠的門口以牌樓的對聯均有二至三幅,記述了該族遷徙的歷史和對子孫后代的教誨。封火墻高大嚴實的,四合院天井寬大明朗,天井以青石鋪就,兩側有若干廂房,開間大、屋宇高、進深深,屋面寬敞,正屋壁上供奉本族祖先的牌位。
明清時期隆里寺觀較多。有城中十一廟,城外五座庵,各街中都建有寺廟。城中心的觀音堂建有“大廟”,大廟右側建有“城隍廟”,東街頭有“文廟”,西街頭有“武廟”(關帝廟),武廟側為“魁星樓”,西北角有“木馬廟”、“玉皇閣”,西南角有“二郎廟”,東鼓樓旁有“飛山廟”,東南角有“五顯廟”等共11座。各廟觀有道人,都分別供奉有道家的玉皇大帝、真武大帝、文昌帝君、趙公財神、關圣帝君、儒家的孔老夫子、佛家的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和地藏菩薩等。
隆里古城有72姓,72口水井。據口碑傳,舊時的隆里,“城內三千七、城外七千三、七十二姓氏,七十二眼井”。72口水井分布于各街巷和宅院,開挖這么多的水井,除了解決飲食、浣沐和消防需要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考慮到軍事上的需要。
據古城中的有關碑記記載和老人們的口碑傳,蜈蚣街的來由有兩說,一說是“腳踩吳三桂”。“蜈蚣”即“吳公”者,指平西王吳三桂也。清順治15年,朝庭廢除衛所制后,吳三桂派員到隆里所收繳千戶所官印,變軍戶為民戶,從此隆里人失去了高貴的身份,當地人非常痛恨吳三桂,因“蜈”與“吳”同音,后來隆里人在整修街面時,砌成一條蜈蚣圖案,意思是使千萬人、千萬年用腳踩吳三桂,使其永世不得翻身。二說以“水”克火。
按照陰陽風水的學說,南為午門,屬陽,風水學分類中,其正五行有訣說“東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故南門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屬火,有古語云,”南門火旺“,須以水克之。而蜈蚣屬”水“,故在南門大街鋪上一條”蜈蚣“,以遏制南方乃至整個隆里的旺火。蜈蚣位于古城中心觀音堂大廟的門前,廟中觀音手捧凈瓶,瓶中插柳,意為觀音灑凈,普降甘霖濟眾生,凈瓶之水,可降火魔。
隆里古城是中原文化與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隆里人保留和傳承著古樸的傳統文化,以民間為載體的玩花臉龍、唱漢戲、迎故事最具代表性,被譽為隆里古城的“三大瑰寶”。
隆里流傳下來的文化,以漢文化為主,特別是以江南文化最為厚重,儒、佛、道家文化都植根于這塊土地上,同時也糅雜有當地苗侗文化元素,形成有別于中原文化和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的亞文化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