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南京、北京和洛陽作為中國四大古都,在歷史上均建造過規模宏大的城墻作為軍事防御設施。如今,北京城墻全被拆除,洛陽城墻在戰火中毀損,西安的城墻建于明代,那時西安并不是國都。于是,南京城墻成為中國古代國都城防的唯一孤本,目前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城墻。
南京明城墻從內到外由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墻構成。宮城、皇城、外廓三圈城墻已毀壞殆盡,目前我們所說的“南京城墻”,其實指的是京城城墻,它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城墻,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
依山傍水天然走勢
600多年前,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下令修建城墻,1366到1393,歷時27年,動用全中國5省共28萬民工,使用約3.5億塊城磚,建成京城城墻約35.3公里,而京城之外的外郭城墻更是超過60公里。經歷數百年的滄桑,如今京城墻完整保存25.1公里,仿佛一條陸上臥龍,蜿蜒盤桓在南京城內。
城墻的建造以往是取方形或矩形,而南京明城墻則是根據南京的山脈、水系走向而筑,得山水之勢,形成一個由內向外的環套格局:南以外秦淮河為天然護城河;東有“龍蟠”鐘山為依托;北有玄武湖為屏障;西納山丘入城內;形成了絕佳防御的軍事要塞。
“南斗星”、“北斗星”布局
而城門的布局則是根據天象“南斗星”和“北斗星”排列。
“南斗星”的六顆星座分別是聚寶門、三山門、清涼門、石城門、定淮門、儀鳳門六座城門。“北斗星”的七顆星座以通濟門、正陽門、朝陽門、太平門、神策門、金川門和鐘阜門七座城門隱喻。
聚寶門今稱中華門,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城門;清涼門依山而建,佇立在清涼山高低起伏的山崖上;通濟門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甕城城門,魚腹形狀在中國絕無僅有;朝陽門即中山門,位于城市最東面,每一天最先迎接太陽,因此得名;太平門位于鐘山與玄武湖相接處,據山湖之險要,被稱為“龍脖子”;神策門歷史上由重兵駐扎,具有相當重要的軍事防守地位。
歷史的見證與延續
如今,南京明城墻有許多城門和城墻都被拆毀和移除,大多只留下了地名。近年來,城墻修繕工程一直在繼續,南京明城墻全段被中國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承載著600年的南京文化,南京明城墻在今天依舊延續著它的歷史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