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雁塔位于唐長安城安仁坊(今陜西省西安市南郊)薦福寺內,又稱“薦福寺塔”,和薦福寺鐘樓內的古鐘合稱為“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鐘”,與大雁塔同為唐長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標志。
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龍年間(707—710年),是為了存放唐代高僧義凈從天竺帶回來的佛教經卷、佛圖等而建。由皇宮中的宮人集資、著名的道岸律師在薦福寺主持營造了一座較小的佛塔。后來,為了區別兩塔,慈恩寺塔名為“大雁塔”,而薦福寺塔外形似雁塔又小于大雁塔,故名“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
唐末戰亂,薦福寺屢遭破壞,寺院毀廢,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宋哲宗元祐年間(1086—1094年)的文獻記載,當時的薦福寺已從最初的開化坊遷入了安仁坊的塔院內,與小雁塔成為整體。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一位自稱“山谷迂叟”的信士發愿修繕小雁塔,將風化嚴重的塔檐、塔角修好,以白土粉飾,至今塔身可見白土粉刷的痕跡。
明、清兩朝對薦福寺和小雁塔進行過多次修繕。明代曾有五次大規模的整修,基本上保留先有的格局。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陜西西寧衛弘覺寺番僧勺思吉蒙欽錫度牒,到薦福寺住坐,見這里殿堂荒廢,遂發愿重修。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大修竣工后,向朝廷乞賜寺名。
“敕賜薦福寺”匾額就是明英宗的御筆。明憲宗成化末年(1487年),西安地區發生地震,小雁塔的塔身震裂。后來重修時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層包磚,但沒有修復塔身的裂縫(至1965年經過一次整修,才修復了地震震裂的裂縫)。小雁塔原有15層,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遇到華縣大地震時塔頂兩層被震毀,現存13層。
清朝時薦福寺又多次修繕,以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的整修規模最大。晚清時期還建造了藏經樓和南山門等。辛亥革命以后,1926年-1949年5月薦福寺長期被軍隊占駐。小雁塔還曾成為軍事指揮部。到國民黨軍隊撤離西安后,小雁塔的地宮已填滿了垃圾。
建筑形制
小雁塔是密檐式磚結構佛塔,由地宮、基座、塔身、塔檐等部分構成,塔身為四方形,青磚結構。原為15級,約45米高,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大地震時,塔頂被毀掉兩層,現存13層。1989年測定塔的總高度是43.395米,底邊長11.38米,高與底邊的比例是100:26。
小雁塔的基座為磚方臺,塔基座南北各開有一券門,青石門相,券門下為青石踏步。石門框上布滿精美的唐代線刻,尤其門楣上的天人供養圖像,藝術價值很高。底層北券門外緊靠塔體的磚砌門樓,系清代增建。塔基座南側有清代石門坊,南額刻有“萬匯沾恩”,北額刻有“不二法門”。
基座下有地宮,為豎穴。基座之上為塔身,塔身底層高大,二層以上高、寬遞減,逐層內收,愈上愈促,以自然圓和收頂,故整體輪廓呈現出秀麗的卷剎。
小雁塔的塔身單壁中空,塔壁不設柱額,空筒式的內部設有木構式的樓層,有木梯盤旋而上可達塔頂。塔身上為疊澀挑檐,塔身每層磚砌出檐,檐部迭澀磚,間以菱角牙子,塔身表面各層檐下砌斜角牙磚。每層南北各辟券門,以起到采光透氣的作用。
小雁塔第一層塔身南北開辟門洞,以供出入,南北門框均以青石做成,石質門楣上線刻供養天人和蔓草、祥云、迦陵頻伽等具典型佛教寓意的裝飾圖案,反映了初唐時期的藝術風格。飛天原是古印度神話中的歌舞神和娛樂神,后被佛教吸收于天龍八部眾神之內,成為佛教中常見的裝飾題材。
祥云紋樣是仙界、理想和現實結合的浪漫主義產物,是古代紋飾的審美特征;迦陵頻伽,佛教又稱“妙音鳥”,聲音美妙動聽,婉轉如歌,在佛教經典中,常以其鳴聲譬喻佛菩薩之妙音。
這些與佛教內容密切關聯的裝飾紋樣,刻工精細,線條流暢,以跳動的回轉曲線作為紋樣的基本構成,把外來的題材嵌入到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念中,使之融合并逐漸成為中國傳統紋樣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裝飾紋樣亦是小雁塔遺產區絲路文化特征的體現之一。
原來在小雁塔底層環繞塔身有磚木結構的大檐棚,被稱為“纏腰”。在金、元交戰的年代“纏腰”毀沒。民國時期,一個位于小雁塔臺基中部的地宮被發現,但地宮中并沒有史籍所記載的舍利及珍貴經卷。因此有考古學家推測,除了這個位于地平面之上、較為明顯的“明宮”外,小雁塔下還應該藏有其他“暗宮”。
小雁塔已經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是佛塔這一佛教建筑形式傳入中原地區最早的珍貴例證之一。小雁塔的造型與結構,是中國早期密檐式塔的代表作品,影響了中國其后很多地區密檐磚石塔的建造。云南、四川等地區的唐、宋時期的密檐塔雖各具地方特色,但仍可以看出與小雁塔的繼承關系。
在大唐時期,國內學子在進士及第后,可以到大雁塔進行“雁塔題名”,寓意“躍登龍門”。在明清時期,陜西地方鄉試中的武舉人,效仿唐代進士大雁塔下題名的習俗,到薦福寺小雁塔下刻石留名,形成“雁塔武舉題名”之風。薦福寺內至今還保存有16通明清時期陜西武舉雁塔題名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