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這是成都曾廣為流傳的一首歌謠。傳說三百多年前,張獻忠兵敗離開成都時,將大量無法攜帶的金銀財寶埋藏在某地,并以石牛、石鼓為記號,以便重返成都時挖出。張獻忠的一個隨員,偷偷將埋銀的地點繪圖保存下來,并傳給了后人。伴隨這一傳言,不知有多少人曾經在錦江邊流連忘返,但三百多年來,人們從未找到埋金之地,也未曾尋到石牛與石鼓的痕跡。
1937年,望江樓附近河道突然出現了許多手拿鋤頭、鐵鏟、扁擔等工具的人,他們年紀各異,但臉上都帶著遮掩不住的欣喜,一刻不停地在河床上挖掘。過路的人見此情景,上前詢問,挖河的人聲稱是在淘金。
有人告知川軍將領范紹增,張獻忠的部分財寶沉沒在錦江望江樓河段附近。范紹增對這筆財寶十分感興趣,遂決定出銀元兩萬塊成立淘金機構,并在社會各界奔走,邀股籌措資金。錦江淘江公司很快成立了,聲言挖出銀子后一半捐作抗戰用,一半按股分利,消息傳開,整個成都市轟動一時。
除范紹增外,公司股東還有馬昆山、熊玉璋、蔡玉斌等人,辛蜀峰擔任總經理,楊永思擔任設計工程師。他們從《成都縣志》等書籍上,找出許多證明張獻忠在錦江埋藏金銀的記載,并在《新新新聞》等報刊上大肆宣傳,以籌集更多資金。于是,川內富商巨賈、達官名士紛紛入股,除了投資數千上萬元的大股東,投資幾百元的小股東更是不計其數。
淘金公司信心百倍,全面開展籌備工作,他們根據志書等古籍所提供的線索,分析埋藏金銀的地點,又不停招收工人,還從外地購置抽水機、探測器等機器設備。楊永思和辛蜀峰率領勘探人員四處探測,經過一段時間努力,最終在望江樓附近河段找到了埋藏金銀的地點,于是決定在1938年冬,趁枯水期錦江水位較低時動工,力爭在次年夏季漲水前將財寶盡數取出。
開工當天,四川省主席王纘緒與各界知名人士,參加了開工大典。典禮結束,八九十個工人便興致勃勃地動工了,眾人將河水改道,并在河心挖掘深坑,一時間,挖土聲、抽水聲、喊號子聲,響成一片。從此,每天前來錦江看淘金的成都人絡繹不絕,都想一睹出土的奇珍異寶。政府不僅張貼告示嚴令保護施工現場,還派出軍警維持工地治安。
幾天后,石牛被挖出,股東們信心大增,每天給公司職工發放福利,又過了幾天,石鼓也被挖出。消息不脛而走,迅速傳遍了成都的大街小巷,人們成群結隊,涌出東城門,直奔九眼橋,順著錦江河道,趕到施工現場,看到了通身沾滿泥土的石牛和石鼓。于是人們更加篤信錦江中埋藏有大量財寶,股東們開始計劃如何用這筆意外之財買田、置地、修公館、建別墅,眾多百姓則暗暗后悔當初沒有入股。
此后,抽水機日夜不停地運轉,淘江挖金的工程進展神速,卵石一筐筐的挖起,一擔擔的挑出,河中的坑也越挖越深。一天上午,安置在坑邊的金屬探測儀突然響動了,公司的股東、員工們心花怒放,立即緊急動員,大批量購置挑金銀的籮筐、扁擔,還通過電報在重慶訂購起重機。
第二天,眾人果真從坑中挖出了金屬,但不是傳說中的金銀,而是已經銹合成塊的小銅錢。共挖出四籮筐小銅錢后,探測器便停止了鳴響,淘金公司再也沒有挖到任何值錢的東西,只好草草收場。
兩岸觀看淘金的人們逐漸散去,錦江恢復了往日的寧靜,成都人的“黃金夢”也隨著奔流的錦江水,逐漸遠去。
80多年來,“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的傳聞卻一直流傳于民間,并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得到證實。2017年,考古隊在江口古戰場遺址發現金銀為主的文物4萬余件,其中包括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以及與張獻忠大西政權相關的“西王賞功”錢等國家級文物,成為2017年度中國考古新發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