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長安城遺址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的西北方,它不僅是西漢200余年的名都(包括王莽新朝和更始帝劉玄政權),東漢獻帝、西晉愍帝等也將這里作為臨時之都。此后,十六國時期的前趙、前秦、后秦和北朝時期的西魏、北周均在此建都。隋遷大興城后,這座古老的城市作為隋唐新都北面禁苑的一部分,仍然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漢長安城的考古工作始于1956年。根據(jù)當時的測量,城的平面不太規(guī)則,東城墻長6000米,南城墻長7600米,西城墻長4900米,北城墻長7200米,周長25700米,面積約36平方公里。城墻外一周有壕溝環(huán)繞。
漢長安城內(nèi)有8條大街,分別與未央宮、長樂宮附近4座城門以外的8座城門相連,這些縱橫交錯的街道將城內(nèi)空間分割成11個區(qū)域,中部、南部的5區(qū)分布有未央宮(包括武庫及其以南的“東第”住宅區(qū))、長樂宮、桂宮、北宮和明光宮,桂宮與北宮之間可能為包括“北第”在內(nèi)的邸第住宅區(qū),西北部手工業(yè)作坊和市場可能占有3區(qū),東北部的2區(qū)應為閭里。(圖一)
一、漢長安城城門遺址考古發(fā)現(xiàn)
漢長安城每面墻上開3門,四面共有12座城門。東墻由北向南是宣平門、清明門和霸城門;北墻由東向西為洛城門、廚城門和橫門;西墻由北向南是雍門、直城門和章城門;南墻由西向東為西安門、安門和覆盎門。從已發(fā)掘的宣平門、霸城門、西安門和直城門等城門遺址看,每座城門都有3個門道,每個門道的實際寬度約為6米。由于城門之間的隔墻寬度不同,造成了城門規(guī)模的差異,其中與未央宮、長樂宮宮門相對的西安門、霸城門門道隔墻寬14米,整座城門面闊52米,遠比其他面闊32米的城門顯得宏偉壯觀。另外,東城墻上的宣平門、清明門和霸城門,城門南北兩側的城墻在距城門不遠處均向外折,形成類似甕城或闕的設施,顯示出與其他城門不同的特征。
(一)宣平門
1957年10月下旬至12月中旬發(fā)掘。遺址保存較好,可分為三個時期。西漢時期的宣平門為一門三道,門道寬約8米,減去兩側立柱所占的2米,凈寬約6米;門道之間的隔墻寬約4米,所以城門總寬約32米;城門進深與城墻寬度相同,為16米;據(jù)鉆探,城門南北兩側的城墻在距南北門道17米處向外(東)折出,折出部分都是南北寬約25米,東西長約35米。(圖二)
圖二西漢宣平門總平面圖
宣平門在王莽末年或稍后焚于戰(zhàn)火,東漢初年進行了第一次重建,城門形制仍為一門三道,門道寬度收窄為6.5米,但凈寬仍為約6米。重建后的城門可能使用至魏晉時期。
宣平門的第二次改建是在十六國的后趙時期。改建后,城門樓、三個門道具備,但門道凈寬和進深均變窄,凈寬約為5.3米,進深約為13米,在中門道內(nèi)確認了安置門扉的位置,在中門道和南門道地面下發(fā)現(xiàn)磚砌的水道。據(jù)考證,該城門在十六國時期已改稱為青門。改建后的城門與其新名一起使用到隋代,但中門道在十六國后期被一道夯土墻封堵了起來,遭到廢棄。到了唐代,門道全數(shù)被夯打填堵,寬度與城墻取直,宣平門至此終結了它的全部歷史。
?。ǘ┌猿情T
1957年3~4月發(fā)掘。確認只有南門道存留了下來,中門道和北門道已毀。南門道的寬度、進深與西漢宣平門的門道相同。經(jīng)復原,門道之間的隔墻寬度為14米。在南門道以南的城墻內(nèi)(西)側發(fā)現(xiàn)有房屋遺跡。據(jù)鉆探,城門南北兩側的城墻在距南北門道20米處向外(東)折出,折出部分都是南北寬約10米,東西長約40米。南門道于王莽末年或稍后被戰(zhàn)火焚毀,在以后的朝代里一直是棄而不用的。
南門道的結構是:在門道南北兩側的地面上各平鋪一排礎石,在礎石的外側(包括縫隙處)涂泥包裹,在兩排礎石上各置兩排斷面為長方形的木地栿,在內(nèi)側的木地栿上樹立直徑約30厘米的圓形木柱。(圖三)從門道內(nèi)從頂部塌落的夯土看,門道兩側并列的木柱上應該架設有平頂?shù)呐锬荆锬局虾恢僚_,土臺之上筑造門樓。
圖三西漢霸城門南門道平面圖
2003年底,為配合霸城門遺址保護工程,對之又進行了全面勘探,在南門道以南的城墻內(nèi)(西)側發(fā)現(xiàn)一段墻體加寬,推測此處可能是馬道。
(三)西安門
1957年3~4月第一次發(fā)掘。清理出中門道和東門道,門道寬度、進深以及結構等與霸城門南門道略同,不同的是礎石均埋入地面之下。測得二門道之間的隔墻寬14米。在中門道與東門道、中門道與西門道隔墻的內(nèi)(北)側清理出房屋遺跡。在東門道下埋設有磚砌排水涵洞。確認西門道已被毀壞。
中門道和東門道在王莽末年或稍后被焚毀后,經(jīng)過清理、平整,一直沿用到隋,但這一期間可能已無門樓。到了唐代,二門道均被夯填封堵,徹底廢棄。
2008年,配合西安門遺址保護工程進行了第二次發(fā)掘,在南門道以南城墻的內(nèi)(北)側揭露出排房以及馬道遺跡。
?。ㄋ模┲背情T
1957年3~4月第一次發(fā)掘。確認保存有三個門道,但未全面清理到底。中門道和南門道同霸城門的南門道一樣,在王莽末年或稍后毀于戰(zhàn)火后一直未再使用,門道寬度、進深以及結構等與西安門略同,不同的是中門道和南門道兩側各放置兩排較小的礎石(北門道兩側為一排較大的礎石)。在中門道西端存有一排門限石,可以了解門扉的安置位置和方法。在南門道以南的城墻內(nèi)(東)側發(fā)現(xiàn)有房屋遺跡。只有北門道一直沿用至隋,在十六國后趙時曾改建過,寬度收窄到約5.6米,進深收窄到約13.5米。在北門道下存有磚石并筑的排水道,時代屬于西漢。同樣是到了唐代,此門道被夯填封堵了。
2008年,為配合直城門遺址保護工程,對其進行了第二次發(fā)掘,將三個門道的大部都揭露了出來。發(fā)掘取得了一些新認識:西漢時期的城門進深約20米,比城墻有所加寬;中門道地面非常平整,少有使用痕跡,當為皇帝等少數(shù)人使用的馳道;在南門道下發(fā)現(xiàn)西漢時期的大型磚券排水涵洞;北門道有三期路面,自下而上分別為漢晉時期、十六國時期和北朝時期,清理出西漢時期的門限石,從而明確了門扉的安置方位,北門道下主要用石板構筑的排水渠應為西漢以后重修,并使用到十六國時期,另在北朝時期的路土中發(fā)現(xiàn)一條磚砌小排水溝。
2013年,在直城門以北的城墻下又發(fā)現(xiàn)一條石砌排水渠,所用石材可能是城門處西漢時期的柱礎石。此渠的時代應在北朝或以后。
?。ㄎ澹┢渌情T
除了上述經(jīng)過發(fā)掘的4座城門,清明門的勘探亦附設有像宣平門和霸城門那樣類似甕城的設施;安門經(jīng)試掘確認已被徹底毀壞;章城門經(jīng)試掘發(fā)現(xiàn)了一個門道;雍門經(jīng)勘探僅明確了其位置。其他4座城門,即南城墻的覆盎門和北城墻的橫門、廚城門、洛城門,或位于村中,或被道路等占壓而無法勘探。
二、漢長安城城門遺址考古研究
?。ㄒ唬┏情T分布與形制——體現(xiàn)都城的禮儀性
1.?城門分布
筆者曾認為,由于長安城是先有宮、廟(市、庫、倉),即長樂宮、未央宮、北宮、高廟(大市、武庫、太倉)等建筑,然后才圍筑城墻,修建城門,所以,城門的位置大多已被先有的建筑和道路所決定,筑造城墻、城門所遵循的原則可能是實用性和便利性。似可看出,在南城墻上也只能建造三座城門,其中兩座(覆盎門、西安門)分別北對長樂宮和未央宮的南宮門,另一座(安門)位于兩宮之間,經(jīng)此門向北的大街為了避開武庫,只好從其東側經(jīng)過;其他三面城墻也應以各建三座城門為宜。當然,四面城門數(shù)量的嚴整統(tǒng)一,也可能是為了追求禮儀性。至于一面三門的分布是否受到了前代都城城門布局抑或《周禮·考工記》的影響,因考古資料的不足以及對《周禮·考工記》成書年代的認識不同,尚未達成共識。
2.?城門形制
漢長安城的宣平門、霸城門、西安門和直城門均確認為一門三道,其他城門雖未經(jīng)發(fā)掘或已湮滅無存,但從通向城門的寬闊大街看,有可能都是一門三道的形制。王仲殊認為西漢長安城城門和街道制度等可能是受到了《周禮·考工記》的影響,或者相反,即漢儒據(jù)長安城的現(xiàn)狀增改了《考工記》的“匠人營國”部分。眾所周知,秦都咸陽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城墻和城門,所以在城門形制上是否存在“漢承秦制”尚不可知,不過從東周楚都紀南城和壽春城存在一門三道的城門形制看,西漢長安城城門不排除“漢承楚制”的可能性。西漢立國之初,統(tǒng)治者中有不少是來自楚文化區(qū),他們匯聚于長安,自然將楚文化帶到了長安,例如高祖劉邦就喜歡楚服、楚歌與楚舞,漢墓中亦可看到不少楚文化的影響。
就門道數(shù)量而言,如果從安全性上看,一門道當比三門道更利于管理和控制。因此,雖然在體現(xiàn)都城的威嚴性上,三門道優(yōu)于一門道,但一門三道更能體現(xiàn)出都城的禮儀性。筆者曾論及都城具有禮儀性,當時主要著眼于舉行各種祭祀活動的禮制建筑,如果說禮制建筑體現(xiàn)出的是都城的祭祀禮儀性,那么一面三門的城門分布與一門三道的城門形制所體現(xiàn)出的應是都城的現(xiàn)實禮儀性。在一門三道中,中門道(馳道)為皇帝等極少數(shù)人所專用,其他人只能使用兩側的門道。
?。ǘ┏情T規(guī)模與類型——體現(xiàn)都城的威嚴性
1.?城門規(guī)模
從現(xiàn)有考古資料看,由于門道之間隔墻寬度的不同,造成了城門規(guī)模的差異:第一種只發(fā)現(xiàn)西安門和霸城門兩例,門道之間隔墻寬約14米,城門總寬達52米;另一種宣平門和直城門即其兩例,門道之間隔墻寬約4米,城門總寬約32米。一般認為,多數(shù)城門的規(guī)模為后者,前者屬于特例,其原因如發(fā)掘者所言,可能是因為西安門北對未央宮、霸城門西對長樂宮之故。
2.?城門類型
漢長安城東面城墻上的宣平門、清明門和霸城門三座城門附帶有其他設施,即在城門外的南北兩側,各由城墻向外(東)筑造出一段夯土墻,此設施或被認為是闕,但亦可視為猶如甕城的結構。這種附屬設施之所以僅見于東城門外,從而形成不同于其他城門的特殊類型,可能是因為只有東城墻外比較開闊(北城墻緊鄰渭河、西城墻外有規(guī)模宏大的建章宮、南城墻外廣布禮制建筑),并作為進出長安城的主要方向,能夠為眾人所矚目。
筆者曾認為都城具有威嚴性,面對皇宮未央宮和太后之宮長樂宮的城門規(guī)模比其他城門宏大,以及東面城墻上三座城門外另設附屬建筑的做法,主要應是為了顯示都城的威嚴性。當然,東城墻上三座城門外的附屬建筑也具有一定的防衛(wèi)作用,因為東面正是長安城最易受到威脅的方向。
?。ㄈ┏情T排水與防衛(wèi)——體現(xiàn)都城的安全性
1.?城門排水
城市水系包括供水和排水兩大系統(tǒng),排水主要針對的是雨水。漢長安城內(nèi)由地下暗管和地面明渠組成了一整套排水系統(tǒng),雨水除了自然滲入地下外,大多經(jīng)由單座建筑或一個建筑群、一座宮城,匯入城內(nèi)大街兩側的溝渠,最后通過城門下面的涵洞流向城外的城壕。已發(fā)掘的四座城門中,西安門的東門道下埋設有大型磚砌涵洞,直城門的南門道下發(fā)現(xiàn)相同的磚砌涵洞,涵洞出城門后向南折拐,與城門外大道南側的明渠相接。直城門不僅南門道下發(fā)現(xiàn)西漢時期的排水涵洞,北門道以及城門北側的城墻下也發(fā)現(xiàn)兩條其他時代的排水暗渠,這是城門在東漢、魏晉十六國和北朝沿用時的排水設施,說明城門排水與城門建制相始終。宣平門在十六國時期以后的中門道和南門道地面下發(fā)現(xiàn)有磚砌水道。
2.?城門防衛(wèi)
在霸城門以南城墻內(nèi)(西)側發(fā)現(xiàn)附屬建筑和馬道遺跡;在西安門中門道與東門道、中門道與西門道隔墻以及東門道以東城墻的內(nèi)(北)側均清理出房屋遺跡,在西安門以東城墻內(nèi)(北)側也發(fā)現(xiàn)馬道遺跡;在直城門以南城墻內(nèi)(東)側同樣清理出附屬建筑,由此看來,在城門內(nèi)側依托城墻或隔墻普遍附設有房屋,這里應是城門屯兵處?!稘h書·武帝紀》曰:“(征和二年)初置城門屯兵”,《漢書·百官公卿表上》曰:“城門校尉掌京師城門屯兵,有司馬、十二城門候”。
筆者曾從八個方面總結都城的安全性,其中“防衛(wèi)之嚴”部分已包含城門防衛(wèi),但“池苑之廣”部分只關注到城市供水,忽略了城市排水,其實排水也是構成都城安全性的重要內(nèi)容。
?。ㄋ模┏情T系統(tǒng)與沿革——體現(xiàn)都城的時代性
1.?城門系統(tǒng)
城門由本體(門道、門樓)、城內(nèi)附屬建筑(房屋、馬道)和城外附屬建筑(“闕”、城壕、橋)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但構成這一系統(tǒng)的諸要素并非是一次性完成的。例如,經(jīng)發(fā)掘確認,霸城門外南北兩側的“闕”,可能是后來附加上去的,因為它與城墻不是同時構筑的。
2.?城門沿革
城門系統(tǒng)不僅在同一時代其各要素會有所增減,不同時代更存在廢棄、繼承、改造等沿革問題。例如,霸城門的南門道在西漢以后即棄而不用;西安門的東門道和中門道被一直沿用到隋;直城門在西漢以后只啟用了北門道,包括排水系統(tǒng)也轉移到了北門道和城門北側的城墻之下;宣平門不同于其他三座城門,此門屢毀屢建,一直作為擁有門樓的完整建制而沿用至隋,這不僅因為它是進出長安城最為繁忙的城門,更是因為十六國、北朝長安都城的中心(宮城)轉移到了城的東北部。
可以說,一座城門的興廢、沿革,有時是一座都城歷史的濃縮,正因如此,城門成為都城考古十分重要的發(fā)掘、研究和保護對象。
三、結語
城門是都城極其重要的建筑設施,它承擔著通行的功能、防衛(wèi)的功能,同時還發(fā)揮著彰顯都城威嚴性和禮儀性的作用。
城門與城外大道相連,構成了都城周邊四通八達的交通網(wǎng)。漢長安城主要的交通方向,一個在東方,連接著關中東部以及關東、東北、東南的廣大地域,此方向尤以宣平門作為出入都城的主要門戶;另一個在北方,連接故秦都咸陽以及北方、西北更遠的地方,此方向可能以橫門作為出入都城的主要門戶。
城門與城內(nèi)大街相通,構成了八條縱橫交錯的直街,其中應以連接東方的宣平門大街和連接北方的橫門大街通行最為頻繁,從而成為漢長安城的交通干道,或可稱之為中心大街。
漢長安城是在利用秦都咸陽“渭南”宮室建筑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屬于舊宮新葺、多代利用型都城,所以其城市布局受制于舊有的建筑格局,沒有真正居中的大街,無法形成所謂的城市軸線。洛陽城的情況相似,例如魏晉及以后的洛陽城是在秦漢洛陽城南北宮制的基礎上建成的,所以其南北向中心大街偏于城市的西側。因此可以說,真正的城市軸線應是從新建型城市中發(fā)展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