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唐城,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巴里坤大河鎮東頭渠村東部,巴里坤盆地底部中心區,地勢平坦,一馬平川,土地肥沃,水源豐富,極宜農耕,距縣城15.5公里,有公路通往鄉政府和縣城,交通便利。
著名的“大河”就發源于東邊的地下泉水,極宜農耕,是哈密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處唐代古城遺址,所以叫大河唐城或河古城。1957年被列為新疆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7月又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從這里到舊戶西村就是古代所稱之甘露川?!案事洞ā保儩h語地名,“川”為清澈甘甜的大河水,可澆灌萬頃良田,這是屯墾戌邊生產軍糧的最好地方。
直到近代這里一直是旱澇保收的“巴里坤糧倉”,這里有“屯稼堆云”的巴里坤八景之一。古城修筑于唐景龍四年(710年),呈長方形,中部有一道較寬的城墻將古城分為東西兩個小城,分別為主城和附城。
兩座城東西并列,全長357米;主城南北長210米,東西寬180米;在城內采集到許多遺物,主要為陶器和銅器,鐵器較少,有銅鏡、護身銅佛、錢、銅棒等,建筑材料有灰色的蓮花鋪地磚和蓮紋瓦當,均為典型的唐代遺物。
城內散布著大型陶制廢器和大型石磨盤。這些都向游人顯示著當時農業生產的盛況,證明此處曾是一個規模較大的屯糧基地。史書記載,唐王朝平定高昌叛亂之后,加大了對西域的統治力度,在西域設置了西州和北庭都護府,并效仿漢代在此實行兵屯制度。
據《唐六典》卷七記載,唐朝在西域的屯田,安西都護府有二十屯,疏勒有七屯,焉耆有七屯,北庭都護府有二十屯,伊吾軍有一屯,天山軍有一屯,共五十六屯。每五十頃為一屯。
《舊唐書·地理志》載:“伊吾軍,在伊州(哈密)西北三百里甘露川,兵三千人,地五千畝,馬三百匹?!币廖彳娨啾噢r,屯田自給,減輕了國家財政支出,避免了給養長途運輸的麻煩,增加了供應,也讓軍士們增長了生活能力,實在是極好的辦法。更為重要的是,扼守絲綢之路東西之要沖,也表達了軍隊永久駐扎絕不讓分裂者有一絲可乘之機的立場。
在遠離城池的其它軍事要道上,唐軍還筑了不少烽燧,城池、烽燧相望,隨時觀察了解軍情,及時上報指揮部。駐守烽火臺的兵士,也大都在其周圍墾田種植。城池、烽燧相望,伊吾軍、駐守高昌的瀚海軍、駐守北庭的天山軍互為犄角,穩定了唐在天山以北局勢。
這時,“初唐四杰”之一的著名詩人駱賓王從軍來到伊吾軍駐地,看到駐軍將士艱苦的屯田生活和守衛邊疆的豪氣,揮筆寫下《夕次蒲類津》的詩篇:“二庭歸望斷,萬里客心愁。山路猶南屬,河源自北流。
大河唐城自對外開放以來,未發生一起安全事故,管理有序。管理人員擁有巴里坤獨特的熱情豪放,服務熱情周到,價位合理,深受游客好評。環境優美,無污染源。建筑設施與旅游環境風格相匹配,完美的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結合在一起。